近年来,苏州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紧扣国家战略、地方创新发展需求,集聚科创资源,大力建设重大科创载体,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苏布局,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面向“国之重器”, 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增长极。今年3月,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获科技部批复同意成立,苏州成为唯一拥有两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地级市,有力地提升了苏州市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策源能力。苏州专门出台“一区两中心”若干意见,全市每年统筹安排100亿元经费,用于推动重大载体建设、重大科研项目、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全面发展。
叶海峰(中)与同事。 用一束光控制生命活动,不仅炫酷而且魔幻,随着合成生物学的精进,这种魔幻正在成为现实。由吴江“80后”科学家叶海峰领衔的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团队,采用光遗传学的治疗手段,研发出了新一代光控基因开关,让光束治病成为可能。 1981年出生的叶海峰在松陵长大,初中和高中就读于松陵一中,2004年、2007年分别在宁波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12年7月获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他目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导、副院长。 今年10月4日,叶海峰及其团队将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顶刊《自然·生物技术》上,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该成果目前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和PCT专利。 叶海峰告诉记者,近些年,科学家们构建出诸多光遗传学工具,已用于肿瘤和代谢疾病治疗等领域。尽管光遗传学工具已有所发展,但要让一束光来治病,仍要攻克许多难题。经过大概5年的努力,他领衔的团队研发出光遗传学工具——新型生命“光开关”,被命名为REDMAP(“红图”)。只需几分钟的光诱导,即可激活胰岛素基因表达,起到降血糖作用。 “我们筛选了很多版本,使用十余种基因调控的加强方法组合测试,优化了各种元件,做了上百个分子克隆进行优化。”叶海峰回忆道。 正是基于严苛的筛选和繁琐的优化,“红图”系统植入的细胞,能够做到“秒回应”。在糖尿病小鼠和大鼠模型中,无需定时服用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每天仅需光照一分钟或五分钟便可实现小鼠和大鼠体内胰岛素的表达,从而精准控制实验动物的血糖稳态。 叶海峰表示,未来他们团队将在光控基因编辑、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领域继续深入研究。
最近苏州召开 全市人才公寓建设推进会 又发布了一系列支持举措啦! 概括来讲,是三个“一”: “一个目标”“一张图”和“一个政策” 一个目标:明确提出未来三年,要提供不少于10万套人才公寓! 一张图:“人才公寓热力图”2.0版,正式上新啦!这张图重点对我市人才公寓的点位信息进行了梳理,助力海内外人才,一图掌握苏州人才公寓最新资源!
为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减轻办税负担,国家税务总局近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28号),优化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举措。10月份预缴申报如何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江苏税务提醒您关注以下问题。
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离不开 技术经纪(经理)人 苏州的专业机构员工、 企事业单位员工、 科技镇长团成员 发布技术需求 促成项目 都有机会获得补助
人们常称呼钱学森、王大珩等老一辈科学家为“大科学家”,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在学术界,他们还有一个更专业的称谓——战略科学家。 前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要求“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什么是战略科学家?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从一个故事讲起。 2009年底,一位科学家冒着大雪从英国剑桥飞回中国。当时,国内“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刚启动,作为国际知名地球物理学家,他立即被委以重任,开启深地探测关键装备攻关研究。 地球物理学是介于物理学、化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深地探测又涉及舰船、汽车、计算机、新材料等诸多技术。周期长、环节多、领域广,科研攻关难度可见一斑。怎样合理调配各方资源,让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效用? 这位科学家当上了“舵手”。他跳出学科的门户之见,站在国家层面思考问题,撬动一切资源赶超国际先进脚步。在他的协调指挥下,全国各地1600多名科学家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朝着相同目标一起努力。受到他的感召,一大批海外科研专家也纷纷回国加入这个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曾有记者问:中国深地探测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多大差距?他回答:人家是“导弹部队”,我们是“小米加步枪”,其中一些“步枪”还是通过进口获得,高精尖的装备被别人禁运。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用5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的路程”,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有外媒评价称:他的回国,让某国整个航母演习舰队后退100海里。 他就是黄大年,被称作“当今中国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科学家精神具有丰富内涵——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新时代,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从“尽力而为”到“确定性” 一直以来,由于IP协议的属性,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是“尽力而为”的服务。在4G时代,由于网络主要连接人,这种“尽力而为”的方式可以满足人们的连接需求,毕竟,轻微的网络延迟和丢包,一般不会影响我们上网购物甚至在线看视频的体验。 但5G和6G网络的连接范围将从人扩展到千行万业到万物,这要求网络必须能提供低时延、高可靠的确定性服务能力,否则就可能影响企业持续稳定生产。为此,5G通过引入网络切片、MEC等技术,可提供SLA可承诺可保障的端到端网络服务能力。面向未来6G时代,随着网络向更多行业、更多场景渗透,需进一步增强网络的确定性服务能力。
“21世纪是光的世纪”。光学作为物理学中最古老的基础学科,也是当前科研领域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光学、光电子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材料加工、精密测量、通讯、测距、全息检测、医疗、军工等行业领域,也展现广阔的行业应用前景。而中国光学学会学术大会自2004年每两年一届,已经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光学光电子行业高端学术会议。 9月18-20日,2021年中国光学学会学术大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办,深圳大学、深圳技术大学、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深圳市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联合承办。 大会共设立22个专题,涵盖光学、光学工程领域近100个子专题。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资深专家、科研精英、技术高管、青年学子共1500余人参加会议,同期举办第23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 本次会议旨在分享前沿技术,并结合中国光博会企业资源,搭建“产、学、研、用”高效对接平台,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发展。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了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科学家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为科技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作为我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93岁的李俊贤院士见证了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如今的“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展,他捐献积攒多年的300万元设立的博士创新基金,三年多来已经助推25名博士成长。 为国家争口气,是当年在国家一穷二白时,科研工作者们最朴素的情怀。 面对各种“卡脖子”的技术短板,广大科技人员惟有胸怀祖国,才能坚定不移地通过创新寻求突破,当年黄大年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义无反顾回国,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带领团队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2017年1月,积劳成疾的黄大年因病逝世,住院期间他还曾打着吊瓶给学生们答疑解难。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眼下,在华罗庚家乡的华罗庚中学,一场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正在举行,目的就是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华罗庚曾说,要甘做“人梯”,让年轻一代攀登科学的更高峰。这种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科研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