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综合赋能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赋能服务 科技创新
赋能服务
科技创新
科协代表之家丨孙伟:为了“传能光纤”这根“丝”2024-07-31

1984出生的孙伟,是江苏亨通光纤科技有限公司(下面简称:亨通光纤)研发总监。来亨通光纤之前,孙伟在高校科研院所工作,在相关科研项目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来到亨通光纤后,孙伟依然耕耘在他执着追求的科技创新领域,不同的是,他所面临的是自主创新。是一种必须的超越,要拿到科技创新的“话语权”。厚望、压力、责任,是双重的。亨通光纤身处光纤通信行业集前沿技术和顶尖制造工艺于一体的领域。作为现代通信和数据传输的主流传输介质的光纤网络,近几年发展速度在通信史上创下了新高,激光光纤、传感光纤、海洋光纤、大容量通信光纤等细分领域光纤产品技术更是日新月异。行业在发展,产品在迭代,企业在奋进。“解决产品技术问题、满足客户需求、走在行业的前沿,就要在产品技术上不断突破、性能上不断提升,寻找无可替代的‘唯一’。”孙伟说:“这些都是企业研发人员的创新来源。不仅如此,还要做好后期客户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甚至提前规划好产品在未来应用中遇到问题的研发布局。”在亨通光纤,孙伟和团队研究的项目是“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传能光纤关键技术”,并将之产业化。针对国内光纤激光领域紧缺传能光纤产品,孙伟和团队经过两年多技术攻关,突破了预制

科协代表之家丨廖良生:归国10年破解卡脖子难题,大洋彼岸至今仍有他的传说2024-07-29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发明人邓青云60岁退休时,美国柯达公司部门高管给了他这样的评价:“邓青云为柯达做了两件好事,一件是发明了OLED,另一件是从中国招聘了Larry。”OLED给全球显示技术带来了狂欢,可Larry又是谁?Larry的中文名是廖良生。虽然他在2009年离开柯达加入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但在柯达同事中一直留有他的传说。时值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建院15周年之际,往事如昔,浮上廖良生心头。廖良生在OLED发光面板产品老化测试车间。受访者供图另辟蹊径破难题邓青云在1982年发明了OLED,但始终没有很好解决OLED亮度与寿命对冲的难题。本世纪初,OLED屏至多只能做到2个手机屏(5.5英寸)大小,且屏幕连续点亮50多个小时后,亮度就会明显下降,难以满足应用要求。柯达花了10多年攻关,始终无法破解这一难题。一次国际会议上的一番长谈后,邓青云邀请廖良生加入柯达。此前廖良生从复旦大学到香港城市大学做特邀研究员,跟着邓青云的前同事、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述汤做OLED相关研究。廖良生没有留过学,一直用勤奋吃苦的方式往前追赶。在柯达,美国人朝八晚五,他朝七晚七,周六也

科协代表之家丨许人东:以品质改写全球海缆市场格局2024-07-28

海缆系统承担了全球95%的语音和数据传输,是发展通信和能源互联的“中枢神经”。但是在2016年以前,全球120多万公里海缆,没有一条超过1000公里的海缆是中国制造铺设的。为打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及市场垄断,解决深海海底光缆系统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江苏亨通海洋光网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人东带领团队一起创业、一起奋斗、一起圆梦,历经无数次工艺验证、无数次通宵达旦,他们成功攻克深海海底光缆系统行业技术难题,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一项项成绩,奠定其在全球深海海底光缆系统“国内第一,全球前四”的行业地位。从无到有锚定深海难题许人东曾是一位有24年经验的工程师,但接手一整家公司的日常运作,对他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许人东看来,海缆企业要证明自身的实力,提升品牌影响力,没有什么比顺利交付国际项目更有说服力。通过30余天连续作业,依托国内外13名业界专家组成的强大技术团队,亨通在5000米、4000米和500米三个不同水深的四大场景成功完成了海试,这对亨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缆产品的性能进行了充分验证,亨通也借此成了国内首家通过国际5000米水深海缆海试的企业。“亨通海洋正在

科协代表之家丨肖华:在光棒研发路上一路奔跑2024-07-26

作为亨通集团的科技骨干,肖华在集团旗下的亨芯石英公司石英事业部担任总经理。近20年来,他在光棒研发、升级的道路上一路奔跑,对新技术执着追求,充满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光纤预制棒(简称“光棒”)作为决定光纤性能的核心材料,其前沿制备技术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是制约我国光纤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06年,亨通决心彻底摆脱“卡脖子”困局,上马研发光纤预制棒项目。当时,肖华任亨通光电副总工程师,面对光纤预制棒研发的重重困难,肖华依然清晰记得亨通集团崔根良主席那句话:“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一定能做到,光棒这个项目,亨通砸锅卖铁也要上!”光棒的研发之路一切从零开始,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每天投入数十万元。肖华和研发团队做了上万次试验,经过1200多个日日夜夜的研发,最终完全掌握了光纤、光棒的核心技术。从那以后,亨通先后完成了光棒产业化流程装备、制造工艺、软件控制的自主研发,成为掌握光棒尖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为中国大力发展光纤通讯奠定了雄厚技术基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光棒制造一直以四氯化硅为原料,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氯化氢,绿色无污染光棒技术一直是困扰全球光棒行业的

科协代表之家丨黄北举:让“中国芯”在“人才码头”扬帆起航2024-07-25

“坚持奋斗,创见未来,让‘中国芯’见证‘万物互联’。”——苏州微光电子融合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北举随着我国5G网络和高速光通信的发展,光电集成芯片已经成为“新基建”必不可少的底层支撑,本土硅基光电子芯片有望迎来发展新机遇。通过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平台归国落户苏州吴江的黄北举,正是这片“新浪潮”的一员奋楫者。今年40岁的黄北举正值当打之年,这位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副研究员常着一身工装,沉稳干练,每天不是奔走在各高校、企业和客户之间,就是与核心团队成员一起攻克技术难关,一直孜孜以求、全身心投入到光电融合芯片新品研发当中。百里挑一携初心远行海外逐梦2000年,告别从前的稚嫩,怀揣心中的梦想,带着父母的期望,黄北举离开老家福建,来到理想开始的彼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四年的本科时光一晃而过,2004年,黄北举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硕博连读,在光电子芯片研发重点实验室潜心攻关,追逐科研梦想。也正是平时的耳濡目染,在黄北举内心播下了一颗未来进军芯片行业的种子。2009年,顺利完成学业的黄北举选择留所工作,并通过自身努力进入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微纳光电子学实验室,师从现任清华大学学术

科协代表之家丨史惠萍:以光连接世界2024-07-23

光纤是5G、数据中心、智能制造的核心基础材料,对于通信行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产品,光纤光缆的每一代创新升级都会给通信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亨通光电”)总工程师史惠萍就是一位在光通信领域辛勤耕耘数十载的领跑者,以光连接世界一直是她的梦想。让光纤接入千家万户史惠萍学习成绩优异,取得武汉大学高电压技术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博士毕业后,她加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光纤光缆部从事研发工作,与光通信行业结下不解之缘。“研究院的科研经历是我汲取知识的阶段,这让我对行业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我也逐渐蜕变为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史惠萍笑着说。研究院改制后,史惠萍在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继续从事光纤光缆技术的研发工作。因为有了经验的积累与沉淀,工作仅三年,史惠萍就和同事们一起开始研究用于FTTX(光纤接入)的光纤光缆技术,并主持开发光纤入户的关键技术。当时,这项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没有经验可循。“既然没有先例,那我就做从零到一的开拓者。”史惠萍这样想。然而国内材料资源不足、研发设备不支持……在未知领域探索的每一步

科协代表之家丨史惠萍:追光三十载,让国产光纤走向世界2024-07-22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史惠萍,就是一位典型的科技巾帼人物。如今网上冲浪离不开的神奇“玻璃丝”——光纤,她深耕了三十余年。想要上网?选择一家运营商,办个流量套餐,又或者输入密码,连上一个室内的Wifi,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刷手机了。而在你看不到的地底与高空,光纤正每时每刻、全年无休地向用户手机传输信号,搭建起信息交流的“光速”跑道。光纤,光传导的一种工具,是如今通信行业中的核心基础材料。理想情况下,一根光纤可以同时承载四亿人同时通话,其带宽还是普通网线的1000倍。△各种型号的光纤“做这一行特别有意思,你不会做重复的东西,因为技术永远在飞速地发展。”谈到光纤,史惠萍语速放慢,仿佛在说一个知根知底的老朋友。时间倒回1998年,博士毕业的她加入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那里正是中国光通信的起源地,也是“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工作的地方。然而,初出茅庐的史惠萍却觉得不太适应。“我原本的专业是电网相关的,来了才知道,这里主要做通信,完全不搭界呀!”这个美丽的误会让史惠萍的事业起步格外困难,虽然身在研究院,但她却像重新读了个大学,偶尔也会有放弃的念头闪现。不过,每每啃下一块新知识,她就劝自己再

科协代表之家丨韦冬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24-07-20

韦冬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于2012年,并于2016年获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韦冬是江苏省首批特级技师,目前团队成员共70多人,其中高级技师8人、技师35人、高级工13人,工作室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韦冬带领工作室成员致力于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工作,共计完成技术攻关、装备研制320多项,培养高技能人才60多人,完成发明专利申报15项(目前已授权12项)、实用新型专利25余项(已全部授权)、发表论文5篇,参与“光缆企业智能化工厂建设标准”行业标准1项。工作室完成的280多个技术攻关项目多为行业内首创,如无人值守排线系统、智能集控系统、无托盘立体智能货架等大大缩减了现场操作强度,提升了产出效率,为企业创造了经济价值,提升了行业技术水平。工作室负责打造的智能化车间荣获“江苏省普缆光缆智能化示范车间”与“江苏省室内光缆智能化示范车间”称号。

科协代表之家丨许建国:一路追“光” 的“发光者”2024-07-19

许建国,男,1974年9月出生,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研发中心总经理。他从一线员工成长到技术骨干和企业带头人,专利奖项拿到手软;他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助力光纤光缆制造行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在中国,每4公里光纤,就有1公里产自亨通光电。作为行业顶尖企业,亨通光电汇集了众多能工巧匠。许建国就是其中一位。深耕光纤光缆领域25年,他从一线员工成长到技术骨干,以过硬的本领为企业每年节约千万元成本;他积极拥抱行业趋势与企业同频共振,以智能化管理变革应对转型升级的浪潮;他认定目标就不遗余力,以执着和坚定排除干扰,诠释“工匠精神”。一束“光”照亮了亨通的发展之路,许建国是追“光”者,也是“发光者”。数项发明专利领先同行为企业节约千万元成本许建国的办公室在亨通光电最老的一幢办公楼中。这里1991年建成,经过了几轮装修改造,如今仍然能看到最初的建成痕迹。许建国外派多年,如今回到这里,对其中功能分区仍如数家珍。这是他最开始奋斗的地方。办公室里,各类证书和专利奖项堆在一起,格外显眼。一直从事光纤光缆制造的一线,他对生产现场的需求与生产装备的状态具有很深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练就了自已独特的问题

科协代表之家丨张可可:碳里掘金攀高峰2024-07-15

张可可,男,1992年10月出生,2014年7月本科毕业于中北大学。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苏州市优秀人才。现任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新材料工程师。从撑起转动于山海之上的百米长度风电叶片,到承受核磁共振设备中每秒近2吨的离心力,再到铺设上墙入地除冰保暖……一根黑色的细丝,经过他的潜心研发,“上天入地”变幻出多种形态,不仅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更在多个领域普惠民生。这根丝,是被材料界誉为黑色黄金的碳纤维。这位碳里掘金,勇攀创新高峰的工程师,是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可可。不做卖“碳”翁,要做掘“金”人——这是张可可笃信并奉行的科研精神。深耕碳纤维领域近十载,张可可主导参与了公司碳纤维复合芯电缆、风电叶片大梁用玻纤板材、医疗核磁共振用碳纤维拉杆等项目。他带领团队取得了10余项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通过专利赋能不断提升产品价值,推动碳纤维复合材料向更高端应用领域迈进。一根碳丝托起世界纪录7月19日,福建平潭外海海上风电项目最后一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叶片开始缓缓转动,标志着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风电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