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国,男,1974年9月出生,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研发中心总经理。
他从一线员工成长到技术骨干和企业带头人,专利奖项拿到手软;他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助力光纤光缆制造行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
在中国,每4公里光纤,就有1公里产自亨通光电。
作为行业顶尖企业,亨通光电汇集了众多能工巧匠。许建国就是其中一位。
深耕光纤光缆领域25年,他从一线员工成长到技术骨干,以过硬的本领为企业每年节约千万元成本;他积极拥抱行业趋势与企业同频共振,以智能化管理变革应对转型升级的浪潮;他认定目标就不遗余力,以执着和坚定排除干扰,诠释“工匠精神”。
一束“光”照亮了亨通的发展之路,许建国是追“光”者,也是“发光者”。
数项发明专利领先同行 为企业节约千万元成本
许建国的办公室在亨通光电最老的一幢办公楼中。这里1991年建成,经过了几轮装修改造,如今仍然能看到最初的建成痕迹。许建国外派多年,如今回到这里,对其中功能分区仍如数家珍。这是他最开始奋斗的地方。
办公室里,各类证书和专利奖项堆在一起,格外显眼。一直从事光纤光缆制造的一线,他对生产现场的需求与生产装备的状态具有很深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练就了自已独特的问题处理流程和方法。
光缆的使用场景不同,面对的损耗因素千差万别。在许建国的众多技术成就中,一款新型增强性防鼠蚁光缆因远低于同行的生产成本和品质损耗,格外令他自豪。
许建国介绍,为了防啮齿动物咬坏光缆,不管是选择尼龙还是不锈钢材质,大多数企业会分别做两层防护——先做内层、再做外层。这两道工序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但许建国发明了两层防护一次成型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最耗费他精力的就是需要寻找一种混合型材料,把这两种材质紧密融合在一起,避免长期使用后的脱落。
许建国进行了无数次尝试,包括混合型材料的选择和成分的配比,最终寻找到了最合适的方案。如今已经实现了三层材料防护的一次成型。
“之前,每公里产品需使用两公斤左右的混合型材料,所以整体来看成本支出非常大。经过了材料改进和技术研发,我们的产品与同行相比优势就出来了。”许建国介绍,这项技术的发明应用一方面为企业减少了大量支出,另一方面在整个行业中也体现了极高的竞争力水平。
类似的发明专利不胜枚举:他以光缆收线机自动排线减轻了员工的工作强度、他用新型缆芯充油的方式降低了缆膏损耗和环境污染……各类发明创新每年为亨通光电节省了上千万元的成本支出。
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效率 让“老车间”走出“新道路”
许建国是技术发明创造上的追“光”者,也是管理模式创新上的“发光者”。
在“智改数转”的风口下,制造业正发生着强势变革。亨通光电作为江苏省首批5G工业应用试点企业,如何让“老车间”走出一条“新道路”势在必行。
许建国扛起了这面“大旗”。
他创新探索薪酬体系变革和管理模式变革,打造行业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运行车间,实现产量、质量双增长;
他结合模块化产能规划、立体化空间布局、均衡化产能配置、极限化场地利用进行车间布局规划以及整体设备产能的匹配度,提升工序间过程流转效率;
他打破传统的设备结构设计以及工艺设计,在符合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设备进行优化升级改造,整体效能提升30%,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许建国表示,智能化改造下,机器可以替代人工完成一些重复性及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提供一个更好的作业环境。
“很多员工会担心,自己是不是要失业了,其实自动化反而可以让员工受益。我们车间里温度很高,甚至有时候达到40摄氏度左右,收线的时候,缆表温度在60度到70度左右。如今让机械代替人工收线,人员只需监管,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强度。”许建国说。
在他看来,智能工厂的建设与技术工人的岗位并不是一个“对抗”的关系。
要让员工知道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对自己的岗位工作来说是有好处的。许建国介绍,亨通光电不仅开设了专门的培训中心,涵盖数字化生产、智能装备操作等课程,以小班制模式进行培养,设立了专项激励奖金,每学会一项新技能,就会获得一份奖励。
如今,员工在办公室里,看着屏幕,车间运行状况就能一目了然。智慧车间建设实现了生产周期缩短30%,单位面积产能增加100%,人均产值提升50%。
这样的执着和坚定,是许建国代表的亨通工匠的优秀品质。在亨通,一直有着《亨通集团工匠精神宣言》,在一代又一代从业者之间传扬。许建国介绍,企业每年都会举办技能赛事、技能培训和分享会等活动进行交流和实践,积极做好工匠的挖掘培育和人才的发展规划。
“我们一直工作在一线,更是明白做匠事、出匠品才能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不仅会一直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也会在人才和工匠的培养传承上持续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肩负起更大的责任。”许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