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离不开 技术经纪(经理)人 苏州的专业机构员工、 企事业单位员工、 科技镇长团成员 发布技术需求 促成项目 都有机会获得补助
人们常称呼钱学森、王大珩等老一辈科学家为“大科学家”,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在学术界,他们还有一个更专业的称谓——战略科学家。 前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要求“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什么是战略科学家?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从一个故事讲起。 2009年底,一位科学家冒着大雪从英国剑桥飞回中国。当时,国内“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刚启动,作为国际知名地球物理学家,他立即被委以重任,开启深地探测关键装备攻关研究。 地球物理学是介于物理学、化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深地探测又涉及舰船、汽车、计算机、新材料等诸多技术。周期长、环节多、领域广,科研攻关难度可见一斑。怎样合理调配各方资源,让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效用? 这位科学家当上了“舵手”。他跳出学科的门户之见,站在国家层面思考问题,撬动一切资源赶超国际先进脚步。在他的协调指挥下,全国各地1600多名科学家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朝着相同目标一起努力。受到他的感召,一大批海外科研专家也纷纷回国加入这个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曾有记者问:中国深地探测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多大差距?他回答:人家是“导弹部队”,我们是“小米加步枪”,其中一些“步枪”还是通过进口获得,高精尖的装备被别人禁运。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用5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的路程”,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有外媒评价称:他的回国,让某国整个航母演习舰队后退100海里。 他就是黄大年,被称作“当今中国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科学家精神具有丰富内涵——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新时代,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从“尽力而为”到“确定性” 一直以来,由于IP协议的属性,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是“尽力而为”的服务。在4G时代,由于网络主要连接人,这种“尽力而为”的方式可以满足人们的连接需求,毕竟,轻微的网络延迟和丢包,一般不会影响我们上网购物甚至在线看视频的体验。 但5G和6G网络的连接范围将从人扩展到千行万业到万物,这要求网络必须能提供低时延、高可靠的确定性服务能力,否则就可能影响企业持续稳定生产。为此,5G通过引入网络切片、MEC等技术,可提供SLA可承诺可保障的端到端网络服务能力。面向未来6G时代,随着网络向更多行业、更多场景渗透,需进一步增强网络的确定性服务能力。
“21世纪是光的世纪”。光学作为物理学中最古老的基础学科,也是当前科研领域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光学、光电子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材料加工、精密测量、通讯、测距、全息检测、医疗、军工等行业领域,也展现广阔的行业应用前景。而中国光学学会学术大会自2004年每两年一届,已经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光学光电子行业高端学术会议。 9月18-20日,2021年中国光学学会学术大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办,深圳大学、深圳技术大学、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深圳市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联合承办。 大会共设立22个专题,涵盖光学、光学工程领域近100个子专题。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资深专家、科研精英、技术高管、青年学子共1500余人参加会议,同期举办第23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 本次会议旨在分享前沿技术,并结合中国光博会企业资源,搭建“产、学、研、用”高效对接平台,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发展。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了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科学家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为科技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作为我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93岁的李俊贤院士见证了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如今的“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展,他捐献积攒多年的300万元设立的博士创新基金,三年多来已经助推25名博士成长。 为国家争口气,是当年在国家一穷二白时,科研工作者们最朴素的情怀。 面对各种“卡脖子”的技术短板,广大科技人员惟有胸怀祖国,才能坚定不移地通过创新寻求突破,当年黄大年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义无反顾回国,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带领团队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2017年1月,积劳成疾的黄大年因病逝世,住院期间他还曾打着吊瓶给学生们答疑解难。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眼下,在华罗庚家乡的华罗庚中学,一场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正在举行,目的就是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华罗庚曾说,要甘做“人梯”,让年轻一代攀登科学的更高峰。这种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科研教育工作者。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50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籍科学家Syukuro Manabe、德国科学家Klaus Hasselmann和意大利科学家Giorgio Parisi,以表彰他们“对我们理解复杂物理系统的开创性贡献”。2021年的诺贝尔奖单项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736万元人民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同日,党中央批准第一批包括科学家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发布。刘永坦一生专注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的研究,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科学家精神。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在世界科技成果中,中国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一直占据54%以上的领先地位,到19世纪骤降为0.4%,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很多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更是加剧了这一变化。科技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大主题。而信息通信产业作为智能社会的底座、数字经济的引擎,其相关技术正是各国争相投入的战略高地。 作为该领域的领先企业,亨通光电及其母公司亨通集团对于目前的大环境以及科技创新有何看法?其自身又有着怎样的定位和战略布局?带着这些问题,C114在2021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采访到了亨通集团副总裁、亨通光电董事长崔巍。
导读 2021年上半年,全球科技发展大环境较2020年更加复杂动荡。中美博弈升级演进,美对华呈现全面精准的科技打压态势;疫情在部分国家持续肆虐,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心某些产业带来了“断链”冲击,动摇了单纯从成本角度构建全球化供应链体系的根基;各国加强对气候治理及减碳的承诺,加速绿色和数字化转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当今世界重大而紧迫的挑战问题。同时,各国强化对信息、生物、能源和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部署,人工智能、量子、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持续深入发展,若干前沿科技领域出现重大突破。 美对华科技竞争全方位体系化展开,欧盟态度摇摆,全球科技发展环境日趋动荡恶化 美国拜登政府延续对华强硬态度,视中国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将科技领域视为未来中美竞争博弈主战场,积极联合盟友,构筑孤立中国的科技环境,全方位、体系化遏制中国科技发展。 一是将推动对华战略竞争和科技博弈的核心思想落实到若干法案和政策中。 拜登政府“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方针”“2022美国政府财年预算”等政策突出印太战略和对华竞争。今年1月至6月初,美国国会提出的涉华法案多达153项,如《2021年中国技术转让控制法案》《迎接中国挑战法案》《阻止中国共产党参与电网法案》《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等,尤其是美参议院已表决通过《2021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一旦签署,美对华遏制思路举措将全面落实。 二是美国联合盟友围堵制衡中国,欲将中国排除在国际规则制定之外。 拜登利用G7峰会制定新的国际贸易体系和规则,意图将国际事务垄断至美西方集团。5月5日,七国集团成员国同意把全球最低企业税率设为15%,并将在改革国际税收规则、取消数字服务税等领域进行协调,就营造低税收、低成本的引资环境与中国展开竞争。 三是美国加速推动关键技术领域多边出口管制和供应链转移重构,以便精准打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