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此次发布的新规,标志着其出口管制策略从“精确打击”向“全面封锁”的转变。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50%股权穿透原则:该规则的核心是,一旦某公司被列入美国的“实体清单”(Entity List),其在全球范围内直接或间接持有超过50%股权的子公司,都将被自动视为受同样出口管制限制的实体。这与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长期以来对受制裁实体所采用的“50%规则”类似。•扩大的管制范围:这一举措极大地扩展了美国出口管制的覆盖面,从原先针对单个企业,延伸至其庞大的全球股权网络和产业链布局。据Kharon公司分析,该规则可能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家隐藏子公司纳入“出口管制。•加重的合规负担:新规将尽职调查的责任更多地转移给了出口商。出口商在进行交易前,必须对客户的最终所有权结构进行穿透式审查,以确保其不与任何被制裁实体有关联。这无疑将大幅增加全球贸易的合规成本和不确定性。
美国发布的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是其系统性遏制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步。对于深度融入全球化、并与东盟形成紧密产业链合作的中国制造业而言,这既是一场严峻的生存考验,也成为倒逼产业升级、走向更高水平自主创新的催化剂。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经历了从针对特定企业(如中兴、华为)的“精确打击”,到如今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全面封锁”的演变。 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的新规,将“实体清单”的效力进一步扩大,明确了“50%股权穿透原则”,即任何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公司的子公司、合资企业,只要其股权超过50%,都将自动适用相同的出口管制。 这一规则的实施,标志着美国试图从根本上切断中国高科技制造业获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任何可能路径。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在2025年4月的最新报告中,对美国芯片出口管制政策进行了深度评估。CSIS的分析师Sujai Shivakumar、Charles Wessner和Thomas Howell指出,虽然出口管制在短期内对中国半导体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冲击,但其长期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当地时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在《联邦公报》(Federal Register)网站上宣布,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entity list)的公司,其持股50%及以上的子公司也将受到出口限制。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堵上过去一些被制裁企业藉由成立子公司来规避实体清单制裁的漏洞。现在,如果清单上的公司拥有另一家公司的控股权,这家被控股的公司也将受到相同的限制。
9月29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再次更新“最终用户清单”。在本次更新中,新增了多家中国企业,同时将2家已列入的中国企业移出清单。
路透26日引述三位知情人士独家报导,川普政府正考虑依据进口电子产品所含芯片量征收关税,旨在推动企业将制造转移至美国。报导指出,根据这项计划,美国商务部将依照产品中芯片含量的估计价值,按比率课征关税。不过,这项规划可能还会有变化。
该规则对《出口管理条例》(EAR)进行了修订,以应对涉及实体名单上实体和其他受限终端用户的潜在转移问题,旨在通过扩大终端用户控制措施来覆盖某些列入实体名单(Entity List)及其附属公司的相关方。
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局(BIS)发布出口管制“50%规则”(BIS将其称为“关联方规则”),自当日起生效。由于本规则为临时最终规则,公众可以在30日内(截至2025年10月29日)向BIS提交修改意见。
近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了关于“关联方规则”的常见问题解答(FAQs specific to the September 2025 Affiliates Rule),进一步阐释了该规则的适用范围和操作要求。该规则核心是将实体清单、军事最终用户清单(MEU清单)及部分特别指定国民清单(SDN清单)的限制,扩展至其直接或间接持股50%及以上的关联公司,从而形成比以往更为严密的合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