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类船舶被精准锁定,收费标准明确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发布的公告中,通过三个附件清晰划定了收费范围与标准,呈现"双重口径"打击特点:
• 附件I:针对中国实体拥有或运营的船舶,按每净吨50美元收费,这意味着一艘20万吨级散货船单次停靠费用将飙升至1000万美元。
• 附件II:覆盖中国建造的船舶,按"每净吨18美元"或"每卸货集装箱120美元"取较高者征收,对集装箱货轮形成高额成本压力。
• 附件III:面向所有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滚装船,按每净吨14美元收费,精准瞄准全球汽车海运链路。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船舶分类(ICST)中132类的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被明确豁免,背后与美国本土缺乏LNG运输船建造能力、短期内依赖进口的能源战略直接相关。
二、缴费有硬性规则,逾期将影响靠港
公告对缴费流程设置了严格要求,直接关系到船舶能否正常作业:
1. 缴费责任方:船舶运营方需自行判定是否应缴费,而非由美国海关负责核查。
2. 时间节点:需在船舶抵达前完成缴费,官方建议至少提前3个工作日启动流程,未提供缴费证明的船舶将被拒绝装卸或暂缓放行。
3. 支付渠道:费用必须通过美国财政部Pay.gov平台缴纳,不可在入境口岸现场支付,支付信息需包含船舶名称、IMO编号、预计到港日期等关键内容。
三、全球航运业遭冲击,成本或转嫁给消费者
这项政策的影响已远超中美双边范畴,正快速向全球供应链渗透:
• 企业直接承压:据推算,2026年全球前十大班轮公司将面临32亿美元年度成本冲击,其中中远海运与OOCL承担超一半,约15.3亿美元,而马士基、赫伯罗特等企业因船队结构优势受影响相对有限。
• 成本层层传导:航运企业大概率通过提高运费转移成本,进口商随后将成本叠加至商品售价,最终由美国乃至全球消费者买单,服装、电子产品等进口商品价格或迎来上涨。
• 产业格局生变:政策暗藏"引导性条款",若船东提供美国造船订单证据可获最长3年豁免,被解读为试图将造船订单从中国转向美国的策略。
四、中方反制就绪,贸易博弈进入新阶段
面对美方的单边措施,中国已依法做好应对准备。2025年9月29日,国务院修订发布的《国际海运条例》明确规定,若他国政策损害中国利益,中方有权要求其终止相关行为、采取补救措施,亦可中止或终止履行相关义务。这一修订为中方实施对等反制提供了法律依据,意味着贸易博弈已从关税领域延伸至航运基础产业。
距离10月14日政策生效仅剩不足10天,全球航运企业正加紧评估影响、调整航线与缴费方案。这场围绕船舶费用的博弈,本质是全球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其后续走向不仅关乎航运业的发展前景,更将深刻影响中美经贸关系与全球贸易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