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巍:守正出新 笃行致远 文 | 周静 摄影│林雳 转自 | 《风流一代》2021年 12月(下) 民营经济向来是江苏经济最亮的底色,尤其是苏南民营企业的发展更是风生水起。 吴江,这座位于苏州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乡镇工业振兴农村经济,到1997年乡镇企业大规模改制,这里形成了丝绸纺织、光电通信、电梯制造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涌现出了一大批敢想敢闯、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一个个响当当的头部民营企业也应运而生,亨通集团正是其中之一。 吴江七都镇心田湾工业区是亨通集团的发祥地。1991年建厂的亨通集团,如今已经成长为全球光通信与能源互联系统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并位列全球光纤通信前三强、全球海洋通信前四强、全球海洋(能源)最具竞争力前四强,连续多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百强。 亨通集团副总裁、亨通光电董事长崔巍,一个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及文化熏陶的80后海归,他从海外回来后如何融入到本土企业的发展与文化中?如何将自己在西方教育及文化中汲取的知识与中国民企发展相结合?“沉下心来,顺应时势谋发展。”崔巍传承老一辈企业家敢攀高峰、敢创大业、敢为人先、敢争一流的“四敢精神”,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勇于奋斗、上下求索,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彰显“中国制造”的新生力量。
日前,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公布2019-2020年度吴江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的通知》(吴政发[2021]94号),对91篇优秀论文和7家优秀组织单位予以公布表彰。吴江光电产业取得了优异成绩,共有19篇优秀论文入选,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1篇。苏州市吴江区光电科学技术协会(吴江光电产业科协)也获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作者:Mariette DiChristina 传播学院院长,波士顿大学 Bernard Meyerson 首席创新官,IBM 世界经济论坛《十大新兴技术报告》十周年版列出了蓄势待发、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影响世界的新技术; 来自世界经济论坛和《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专家们指出了可能彻底改变农业、健康和空间面貌的技术进步; 自我施肥的作物、按需生产的药物、呼吸感应诊断和3D打印的房屋都在该技术名单之列。 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承诺在本十年内实现远大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目标。这些承诺的履行将有赖于绿色技术的发展和其应用规模的扩大。 两项这样的技术——“绿色”氨的生产和能自己生产肥料的工程作物——都旨在帮助农业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入选了今年的新兴技术名单。 十大新兴技术 从可以诊断疾病的呼吸传感器到低功率设备的无线充电,今年的顶级新兴技术名单里充满了与环境、健康、基础设施和连接性有关的振奋人心的技术发展。专家们从几十项提名中筛选出了一组有可能颠覆现状,刺激真正进步的新技术发展。 以下是2021年的十大新兴技术。 1. 去碳化的兴起 自科学家们提出地球大气层中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热量滞留并造成地球变暖以来,一个世纪已经过去,期间,全球正在努力推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去碳化。各国政府和行业做出了减少碳排放的开创性承诺。 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履行这些承诺将需要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并将新兴技术的应用规模扩大至工业生产水平,如:大规模能源储存、低/无碳化学来源、振兴铁路运输、碳封存、低碳农业、零排放车辆和动力源,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商定的达标性监测。 2. 自己制造肥料的作物 今天,全世界每年使用超过1.1亿吨的氮肥来提高作物产量。如果作物能够像大豆和黄豆等豆科植物那样,自己捕获氮,以氨的形式将其“固定”在自己身上,会怎么样?作为最重要的新兴技术之一,研究人员现在的目标是让其他作物,如玉米和其他谷物也能实现自我施肥。 比如说,研究人员正努力模拟豆类和细菌之间的共生分子交流,以创造根瘤——豆类的天然肥料工厂。另一种方法是,使通常定植于谷物根部的土壤细菌(但通常不产生根瘤)学会产生氮化酶,氮化酶是一种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与植物兼容的氨的关键成分。 3. 吹气以诊断疾病 很快,对病人来说,测试疾病可能就会像呼气一样简单。新的呼吸传感器可以通过对人类呼吸中包含的800多种化合物的浓度进行采样来诊断疾病。例如,人体呼吸中的丙酮含量升高表明病人患有糖尿病。在呼吸化合物流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时,这些传感器会感知到电阻的变化。然后算法会分析传感器的数据。 虽然这项新兴技术在得到普及之前还需完善,但于2020年3月在中国武汉进行的一项研究中,传感器在新冠肺炎病毒检测方面达到了惊人的95%的准确率,在鉴别患者方面呈现了100%的灵敏度。
12月3日,江苏省海外人才创新创业联盟首届理事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江苏省科协院士之家成功举办。江苏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孙春雷,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副部长王庆林发表视频致辞,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千目出席。根据会议安排,苏州市吴江区光电科学技术协会(吴江光电产业科协)应邀参加线上会议。
美欧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与合作,加紧数字化转型升级 美国拜登政府发布逾2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其中约1800亿美元用于发展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微电子等新兴技术,1000亿美元用于数字技术设施建设。欧盟委员会发布《2030数字指南针》计划书,为欧盟到2030年实现“数字主权”的数字化转型愿景明确方向,旨在构筑一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数字社会;发布总规模达3110亿欧元的预算提案,用于支持促进经济复苏、创造就业、环保和数字化转型。美国与欧盟成立美欧贸易与技术委员会(TTC),旨在为美欧在全球贸易、经济及技术方面的关键问题提供协商平台,在投资、数字化、技术供应链、数据治理和技术标准等方面达成合作。 芯片短缺加速半导体产业大转移 芯片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并受疫情、火灾、停电和干旱等意外因素影响,呈持续蔓延之势。美国咨询公司AlixPartners预测,芯片短缺或导致全球汽车产业减产超390万辆,损失1100亿美元。芯片短缺也导致供应价格上涨,带来半导体行业营收增长。国际数据公司(IDC)的一项研究显示,2020年全球半导体产品的销售额达到4640亿美元,2021年销售额有望突破5000亿美元。受美国、日本等国的政策吸引,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企业计划扩大投资。美国政府对半导体供应链进行审查,并提出520亿美元的半导体及通信产业激励计划;英特尔公司宣布“IDM 2.0”计划,拟在美欧等地投资数百亿美元建设新工厂,并开展全球代工业务。韩国政府和芯片企业宣布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斥资约510万亿韩元(约合2.9万亿人民币),建立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以争夺全球范围内的芯片主导地位;三星电子拟在美国和韩国投资447亿美元建厂。日本探讨半导体领域的“成长战略”,明确“确保经济安全”的理念,将促进集中投资。中国台湾台积电公司计划在未来3年投资1000亿美元用于高端制程技术研发,并将在美国和日本建厂。
对多束激光进行相干合成,是实现提升激光功率的同时保持光束质量的有效技术途径。它的发展基本和激光技术的发展同步,并已经应用在几乎各种类型的激光器中。近十年来,随着可合成激光模块的性能不断提升和相干合成使能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激光相干合成成果不断涌现,并发展了大量基于相干合成的大型研究计划。以光纤激光、固体激光、半导体激光为代表,成为研制相干合成系统的三种高性能单元模块。 高性能相干合成的单元激光 1) 光纤激光相干合成 光纤激光是目前相干合成系统采用最多的激光器类型。尤其是近十年,受益于先进制造(如飞秒激光加工)、大科学工程(如力波探测)等应用领域的驱动和激光材料制备、非线性效应调控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单元光纤激光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并正在朝着三个“任意”:任意功率、任意波长和任意输出模式的方向发展。 随着高性能工业级激光的推出,为构建模块化的激光阵列提供了技术基础。与此同时,相干合成技术也被应用于多种类型的光纤激光系统中,如纳秒激光/皮秒激光/飞秒激光、1.0 μm/1.5 μm/2.0 μm等,大大加速了光纤激光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向大阵元数目扩展是光纤激光相干合成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法国Thales研究所、美国Lawrence Berkeley国家实验室、美国Dayton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都实现了数十路光纤激光的相干合成。国防科技大学实现了107路光纤激光相干合成,是目前公开报道的最高路数的光纤激光相干合成。2020年,以色列Civan公司实现了37路输出功率为16 kW的光纤激光相干合成,为光纤激光相干合成公开报道的最高功率。
11月30日下午,由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召开的2021年度苏州市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暨信息工作培训会以线上形式召开。根据吴江区科协的安排,吴江区的7个苏州市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和独立信息员在区科协分会场集中参加。吴江区科协李秀副主席、沈婧部长、张勇副部长出席。苏州市吴江区光电科学技术协会(吴江光电产业科协)作为今年新获批的苏州市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也参加了本次培训。
11月22日,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公布《关于2021年苏州市科协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及独立信息员名单的通知》(苏科协〔2021〕94号),苏州市吴江区光电科学技术协会(吴江光电产业科协)成功入选。 今年,根据苏州市科协要求调整申报“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的通知,在吴江区科协的指导和推荐下,吴江光电产业科协积极进行了申报,并成功入选。据介绍,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是科协组织了解科技工作者所思所想,反映科技工作者诉求的有效平台,做好调查站点工作是服务好科技工作者、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服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苏州市科协本次确认调整后的“苏州市科协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共69个、独立信息员9个。
18日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 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 苏州4人成功入选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迟力峰;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中科森辉微球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光辉;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纳米材料学家杨培东(出生于苏州);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沈政昌(苏州常熟人)。 目前 苏州两院院士人数已达139位
日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1年新增院士结果出炉,共新增两院院士149位,新增外籍两院院士45位。其中信息通信领域有20位新入选两院院士。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选举办法》等规定,2021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其中信息技术科学部新增10位院士。 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于近日完成,共选举产生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其中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新增10位院士。 具体名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