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乃文是我国潜地弹道式导弹水下发射装置的主要完成人,作为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总设计师参与了巨浪I号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及潜艇水下发射装置研制工作的全部过程。 “头顶上的日本飞机”太嚣张 他毅然选择机械工程系 魏乃文1922年5月出生于广西桂平县城厢西街魏家宅(今桂平市西山镇城西街)。魏乃文于1935年考取浔州初中(今浔州高中),1940年考取梧州高中,在梧州高中读书三年,其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艰苦卓绝之时。 1943年,魏乃文在获保送广西大学会计银行系的情况下,通过高考获广西大学机械工程系录取。在两个专业中,魏乃文牢记科技报国的初衷,他说之所以选择机械工程系,就是因为“头顶上的日本飞机”太嚣张,科技落后就处处被欺负,“学机械工程可以自己造飞机、造军舰保卫国家!”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潘际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潘际銮同志1927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西瑞昌,1944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并留校任教至今。曾于1992年至2002年受聘担任南昌大学校长。1956年4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潘际銮同志长期从事焊接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创新性成果,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创造了多项“第一”,推动了先进焊接技术装备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引领和带动了国际焊接工程科学发展。 潘际銮同志曾获得众多荣誉和奖励,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中国焊接学会最高荣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曾被授予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两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对潘际銮院士的辞世表示沉痛哀悼! 从不起眼的“焊工”做起 一个人可以为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 他突破普通人对焊接的想象 勇于攀登 攻克难关 他的科研成果 经济价值早已高达千亿 为国家许多重大工程 解决了焊接领域的难题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焊接泰斗” 我国焊接专业的创建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潘际銮 “国家需要,我必须得去 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 六十多载岁月里 潘际銮将自己的事业与国家需要 紧密相连 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合作制造出我国第一根 6MW燃汽轮机压气机焊接转子 在国内外首创 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机器人 担任中国第一座 自行设计建造的实用型核电站 秦山核电站的工程顾问 为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 在北京奥运会前顺利开通作出贡献 …… 淡泊名利,只求贡献 许多“国之重器”的背后 都有他的付出与奉献
他,培育了我国发光学科的主要骨干 他,是和我国发光学科的开创发展分不开的人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发光学科奠基人徐叙瑢 “ 我的责任就是把青年一代带到国际比赛的起跑线,让更多的年轻人超过自己。 ——徐叙瑢 徐叙瑢(1922年4月-),物理学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发光学会理事长、国际发光学常设组织委员会委员、信息显示学会亚洲分程序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激发态物理开放实验室主任,组建了天津理工学院材料物理研究所和北京交通大学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并且亲自担任首任所长。除各种学术组织任职外,还担任“红外物理国家开放实验室”等4个国家或部属开放实验室的学术委员。 光,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大到高铁、航空航天工业,小到光伏发电、生活照明,都需要一门科学的支撑——发光学。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有了发光学及其应用,才有了我们的现代化生活。而在中国,提起发光学,就不能不提徐叙瑢。 图片 孜孜不倦勇踏求学路 1922年4月23日,徐叙瑢院士出生于我国北方的历史名城山东济南。他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之时,在他接受山东临沂孔子庙小学启蒙不久,日本侵略军就在中华大地上燃起战火。为了继续求学,他毅然南行,与山东各地近千名中学生一起,怀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民族的担忧,背井离乡,跋山涉水步行入鄂,转读湖北郧阳国立山东中学,继而步行入川,在绵阳就读于国立六中,历经辗转千里的艰辛求学之路。
骨灰撒在空中,和人类、宇宙融为一体。切不可把我居住的梅塞街112号变成人们“朝圣”的纪念馆。我在高等研究院里的办公室,要让给别人使用。除了我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不死之外,我的一切都将随我死去。 ——爱因斯坦遗嘱 撰文|董光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1955年春,76岁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全世界都在期待着一个最隆重的葬仪。然而其葬仪简朴得出人意料,4月18日1点25分在普林斯顿大学医院逝世,15点30分在特兰顿的埃文丧葬场火化。跟随灵车到殡仪馆的只有他的儿子汉斯、女儿玛果特、秘书杜卡斯小姐、遗嘱执行人经济学家那坦以及助手恩斯特·施特劳斯和图书管理员乔安娜·范托娃等亲友总共12人。没有花圈和哀乐,没有悼词和演说,只是那坦在棺椁前低声吟诵了哥德悼念其挚友席勒的一首诗表达哀思。葬礼的全过程被《生活》杂志的摄影记者拉尔夫·莫尔斯(Ralph Morse)独家记录下来,但没有被允许及时发表。而这一切都遵从爱因斯坦的如下遗嘱: 我死后,除护送遗体去火葬场的少数几位最亲近的朋友之外,一概不要打扰。不要墓地,不立碑,不举行宗教仪式,也不举行任何官方仪式。骨灰撒在空中,和人类、宇宙融为一体。切不可把我居住的梅塞街112号变成人们“朝圣”的纪念馆。我在高等研究院里的办公室,要让给别人使用。除了我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不死之外,我的一切都将随我死去。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法律对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承载主体予以清晰界定,为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树立了鲜明导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同时又变革自身的伟大事业。我们党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推动科技事业不断前行,对科学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新的更高境界。科学精神与科学新知、科学思想相伴而生、同向并行,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中蕴涵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科学技术进步法把科学精神的内涵明确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体现了价值取向、实现路径、行为准则的统一,与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一脉相承,具有历史继承性、发展必然性和法律权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就要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科学,专注于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以理性态度发现客观世界的科学规律;崇尚创新,就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实事求是,就要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的战士,发出一束束光,将萤火汇成了璀璨星河,守护着我们。 当前,苏州疫情防控严峻复杂。不管是外防输入,还是内防扩散都需要巨大的人力支撑。当疫情防控告急之时,来自不同岗位的博众人迅速响应号召,请求出战,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抗击疫情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这些志愿者们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他们当中有95后的新人,也有资历年长的前辈;有身材魁梧的男生,也有体型娇小的女生。然而,无论他们是什么样的身份,当他们勇敢站出来的那一刻,他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博众抗疫志愿者。
日前,江苏省人社厅公布全省首批29名特级技师名单,亨通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 韦冬 成功入选。 据了解,此前职业技能等级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五级,特级技师的评聘,意味着技能人才进入“六级工”时代,打破职业晋升“天花板”,推动职工技能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提高企业生产力,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此次亨通获此殊荣,充分体现出社会各界对公司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的高度认可。
本轮疫情暴发以来,吴江区科协全体党员干部和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闻令而动,积极投身抗疫,组建“科技蓝”志愿者队伍,奔赴抗疫一线。 戎装已卸,本色不改。面对这场疫情阻击战,接到下沉隔离点位和交通卡口的动员令后,余忠民、张勇、毛云华三名退役军人抢先报名,这三位在上世纪90年代入伍的老兵笑称:“我们是‘90后’,理应冲在前呀。”
当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春日步伐 当繁花似锦的姑苏城按下慢行键 当距离成为我们彼此温暖的呵护 却有这样一群逆行者 他们,抗击疫情、冲锋一线 他们,守护家园、保障生产 他们万众一心,用行动书写亨通担当 他们凝心聚力,用青春彰显亨通使命 他们众志成城,用爱心传递亨通责任 他们用行动书写了一份最美抗疫答卷 亨通抗疫24小时 05:00 凌晨时分,夜幕仍笼罩着大地,亨通疫情防控站点上,工作人员已经准时到岗,为一天的防控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她们是女性科技工作者 是推动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她们以柔肩扛起责任 用不让须眉的勇气 在科技创新路上勇往直前,绽放风采 为了致敬科创“她”力量,经前期组织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马瑜婷等10名同志被评为苏州市“最美巾帼科技人物”。被认定的10名同志均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其中博士研究生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7人,专业涉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知识产权、半导体等领域。 来自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的 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史惠萍 上榜苏州市“最美巾帼科技人物”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她的巾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