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1270多万常住人口中,人才总量达343万——平均每4名苏州人中就有1位是人才。 343万人才中,又有34万属于高层次人才——平均每40名苏州人里就“隐藏”着1位高层次人才。 还有统计显示,在2021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排行榜上——苏州位列全国第7、江苏第1。 再把发展时针朝前拨——从2017年开始至2021年,苏州人才净流入占比已呈明显上升趋势。
硅光芯片基于绝缘衬底上硅 (Silicon-On-Insulator, sol) 平台,兼容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CMOS) 1微电子制备工艺,因此同时具备了 CMOS 技术超大规模逻辑、超高精度制造的特性和光子技术超高速率、超低功耗的优势。硅光芯片中芯层硅与包层二氧化硅的折射率对比度大,能将光限制在很小尺寸的芯片 中。使用共封装光学技术(co-Packaged Optics,CPo)可以将光芯片与存储.计算电路共同封装,减小光电部件之间的距离,实现光电一体化,这将在进-步减小体积、功耗、单位速率成本的同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物联网、电子 商务、5G 通信的不断发展,全球的数据流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全文如下。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管人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以服务发展、稳定就业为导向,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二)目标任务。到“十四五”时期末,高技能人才制度政策更加健全、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岗位使用更加合理、评价机制更加科学、激励保障更加有力,尊重技能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技能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收入稳定增加,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力争到2035年,技能人才规模持续壮大、素质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 二、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两院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统称。院士:作为我国科学工作者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能获评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对国家有着重要贡献的,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院士称号这也是给予科学工作者最崇高的敬意。那么从开始评定院士至今,我国两院院士籍贯的省份分布到底在哪些省市呢?哪些城市又可以被称为院士的摇篮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我国大陆31省份从1955年开始,直到2021年共有1600多位院士产生,除了青海省暂时没有院士产生之外,其余大陆诸省市均培养出院士。从榜单中我们可以看到,江苏位列全国第一,以30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9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计500名院士的成绩,位列我国院士榜的榜首。江苏省也是自古以来,出人才的地方。而与江苏省毗邻的浙江省也丝毫不逊色,分别培养出256名科学院院士和159名工程院院士,总计416名院士,位列全国第二,江浙两省成为我国院士的培养大户,真正的院士摇篮。从这两省走出的院士,占到了我国的5成以上,半壁江山出自江浙。
北京时间10月4日下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物理学家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国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约翰·弗朗西斯·克劳泽(John F. Clauser) 和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他们在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 他们通过光子纠缠实验,确定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不成立,并开创了量子信息这一学科。
北京时间10月4日下午,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科学家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约翰·弗朗西斯·克劳泽(John F. Clauser)和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他们“用纠缠光子进行的实验,建立了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并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 据诺贝尔官网介绍,阿兰•阿斯佩1947年出生于法国,约翰•弗朗西斯•克劳泽1942年出生于美国,安东•塞林格1945年出生于奥地利。
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lain Aspect、John Clauser和Anton Zeilinger[1],以表彰他们在“用于纠缠光子的实验,确立对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和开创性的量子信息科学”[2]的卓越成就。其中,Zeilinger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的博士导师。这也是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给量子信息科学。 三位获奖者分别利用纠缠的量子态进行了突破性的实验,其中两个粒子即使被分开也表现得像一个整体。他们的成果为基于量子信息的新技术扫清了道路。
“前沿进展”栏目,旨在介绍科研人员在光学领域发表的具有重要学术、应用价值的论文,促进研究成果的传播。部分论文将推荐参与“中国光学十大进展”评选。 01 导读 近日,复旦大学余建军教授团队与紫金山实验室朱敏教授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地在80信道波分复用系统中实现了长距离、超大容量太赫兹波信号传输的实验演示,为未来6G网络中的超大容量光载无线通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关成果以“THz-over-fiber transmission with a net rate of 5.12 Tbps in an 80 channel WDM system”为题发表在Optics Letters上。 2022 | 前沿进展 02 研究背景 光载无线通信技术,是为满足通信网络中高速大容量无线通信需求而新兴的无线接入技术。该技术将光纤通信与无线通信结合,具有传输距离远、抗干扰、低损耗和组网灵活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智慧交通和遥感遥测等众多领域。 同时,光载太赫兹通信集成了微波通信与光通信的优点,具有传输速率高、容量大、方向性强、安全性高及穿透性好等诸多特性,成为未来6G网络的重要技术。然而,目前已有的对光载太赫兹技术的研究仍然匮乏,并且由于传输损耗等因素的影响,实现超大容量、超长距离的光载太赫兹通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03 研究创新点 该研究团队提出一个可实现超大容量、长距离的光载太赫兹通信系统。该系统在波分复用的80个信道上,可实现20-Gbaud 16QAM信号的20 km有线和54 m无线传输,传输净速度高达5.12 Tbit/s。这样的光载太赫兹传输容量创历史新高。 该超大容量光载太赫兹通信系统装置如图1所示。在发送端,该系统采用80个间隔50 GHz的外腔激光器来产生波分复用信道,波长范围覆盖1531.51~1563.05 nm。该系统采用了光学非对称单边带调制方法对传输信号进行调制。与双边带调制相比,基于单边带调制的太赫兹信号对光纤色散的鲁棒性更强,可以实现更长距离的光纤传输。
9月27—28日,中国科协科普部支持,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指导,中国标准化协会承办的“2022年第一期科普标准编写及标准编写工具SET2020使用培训班”以腾讯会议方式举办。根据吴江区科协的安排,苏州市吴江区光电科学技术协会(吴江光电产业科协)秘书处参加了培训。来自全国各级学会协会、科技馆、大专院校、研究院所等300多家单位的650余名科普工作者参加。
企业发展离不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离不开优良的成长环境。 为持续营造人才辈出、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推动企业高质量健康发展,近日,亨通集团举办第二期工匠论坛—劳模工匠工作室经验交流暨新型师徒结对仪式,充分发挥骨干技术人员、技能大师、技能工匠的传帮带作用,推动新时期亨通产改工作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