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江苏省科协在苏州市科协会议室举行了“2022省级海智基地与离岸基地现场考评会”。省科协国际部部长、海智办主任吕家勇,苏州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顾志华,省科协国际部副部长杨红梅等领导和专家出席。 根据苏州市科协、吴江区科协的安排,苏州市吴江区光电科学技术协会(吴江光电产业科协)作为江苏省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的运营实体参加了会议。苏州市已获批建设的4个省级海智基地、3个省级离岸基地都参加会议,接受了省、市科协组织的年度现场考评。
近日,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出炉,凭借对量子科学技术做出的卓越贡献,3位量子信息学奠基人荣膺桂冠。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量子信息学以深刻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引起了无数的研究者和企业家的探索兴趣。而作为量子信息学领域的支撑,光子不仅是3位科学家勇夺诺奖的关键,还成为第二代量子科技革命的创新源头。 在无数追光学者的努力下,光量子的深层次内涵正在得到拓展,二者相结合的实际应用,也正在从实验室走到大众眼前。相信在不远的未来,量子科技,将成为光学人才的就业新机遇,光量子也将成为国内学界和产业界新的交汇点。 光,助力量子通信技术 打开新局面 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quantum)的概念;一般而言,学界将光子、质子、中子、电子以及介子等概念统统归纳于量子的解释范畴中。量子概念的诞生,加速了对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研究,特别是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5G技术的普及,世界进入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在信息传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提升通信的安全水平成为了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而量子通信技术依靠量子密钥分发以及量子态隐形传输等先进理论,开始走向通信技术的舞台中央。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现载体的选择上,几乎所有学者都将赞同票投给了光子,原因也很简单,光子既能够实现超远距离下海量信息的超快传输,同时又能够通过偏振调控的方式进行加密。
“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作为上海重大赛事品牌,已经成为汇聚全球尖端人才的世界级舞台。今年,“海聚英才”示范区分赛场将在吴江举办,这是示范区分赛场自2020年启动以来,首次“跨区域”在上海之外举办,是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又一次创新和突破。
5G商用仍在酝酿发展,未来融合通信已经走在路上。 来源:21tech(News-21) 作者:骆轶琪 编辑:张伟贤 图源:新华 随着通信行业的积极发展探索,目前产业链对商用进阶和未来趋势探究都在加速,诸如3GPP组织此前提出5G Advanced、卫星通信技术开始来到身边等。 近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第二届大会期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5G课题组组长、广东省前沿科技研究院院长胡国庆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从整体趋势看,目前我们国家在5G基础设施方面已有较为充分的布局。 “3GPP R17标准落地,意味着5G相关标准已经基本建设完毕,在后续的R18、R19、R20标准方面,将围绕5G Advanced或者说5.5G来展开。”胡国庆指出,下一步将根据5G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难题进行逐步完善。 在他看来,目前在5G商业化应用落地进程中有三大方面值得关注:成本谁来解决,落地推广需要时间,5G应用的可复制性等。 而备受关注的空天一体化通信时代似乎有加速演进趋势,这也打开了下一个通信世代的技术积蓄序幕。
10月7-9日,以“新挑战、新机遇”为主题的《第十三届FCPAE-欧洲论坛》在德国汉堡举行。论坛以“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为主题,聚焦近年来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领域热点议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科协的安排,苏州市吴江区光电科学技术协会(吴江光电产业科协)作为江苏省海外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理事单位,在线参加了本次国际性论坛活动。 本次分论坛由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FCPAE)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江苏省海外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瑞士中国学人科技学会、德国留德学者医学及生命科学学会、荷兰华人学者与工程师协会、中国旅法生物医学会、中瑞生命科学协会、奧中科技交流协会、旅比华人专业人士协会和旅丹华人专业人士协会等多家单位协办;济南欧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中欧生命科学联盟主席高惠博士主持开幕式。江苏省科协副主席李千目教授,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轮值主席、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协会主席李强博士和中欧生命科学联盟名誉主席、苏创联暨生科专委会联席主席贺毅博士分别致辞。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时间传递稳定度达到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量级,频率传递万秒稳定度优于4E-19(相当于时钟约一千亿年的误差不超过一秒),可满足目前最高精度光钟的时间传递要求。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与多家合作单位共同完成,相关成果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近年来,光钟的稳定度已进入E-19量级,将形成新一代的时间频率标准(光频标),可在精密导航定位、全球授时、广域量子通信、物理学基本原理检验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精确的计时不应局限于高冷的实验室,还要‘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高精度的时间频率传递,构建广域光频标网络,是光钟在上述诸多领域发挥作用的前提。”文章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沈奇说,要有与光钟精度相匹配的时间传递技术,把精准的时间传播出去。 据介绍,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是建立全球性广域光频标网络的重要内容,但此前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成果信噪比低、传输距离近,难以满足星地链路高精度时频传递的需求。 此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实现了瓦级功率输出的高稳定光频梳,实现了纳瓦量级的高灵敏度线性光学采样探测,进一步提升了光传输望远镜的稳定性和接收效率。基于上述技术突破,研究团队在新疆乌鲁木齐成功实现了113公里自由空间时频传递,充分验证了星地链路高精度光频标比对的可行性。 多位《自然》杂志审稿人表示,该研究是星地自由空间远距离光学时间频率传递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将对暗物质探测、物理学基本常数检验、相对论检验等基础物理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倪思洁 10月5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院士及其同事张强、姜海峰、彭承志等与上海技物所、新疆天文台、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和宁波大学等单位合作的新成果。该成果通过发展大功率低噪声光梳、高灵敏度高精度线性采样、高稳定高效率光传输等技术,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有效验证了星地链路高精度光频标比对的可行性,向建立广域光频标网络迈出重要一步。 审稿人评价称:“该工作是星地自由空间远距离光学时间频率传递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将对暗物质探测、物理学基本常数检验、相对论检验等基础物理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基于超冷原子光晶格的光波段原子钟(光钟)的稳定度已进入E-19量级,将形成新一代的时间频率标准(光频标),结合广域、高精度的时间频率传递可以构建广域时频网络,将在精密导航定位、全球授时、广域量子通信、物理学基本原理检验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当全球尺度时频传递的稳定度达到E-18量级时,就可形成新一代的“秒”定义,2026年国际计量大会将讨论这种“秒”的重新定义。进一步,高轨空间具有更低的引力场噪声环境,光频标和时频传递的稳定度理论上能够进入E-21量级,有望在引力波探测、暗物质搜寻等物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方面产生重大应用。 然而,传统的基于微波的卫星时频传递稳定度仅有E-16量级,不能满足高精度时频网络的需求。基于光频梳和相干探测的自由空间时频传递技术,稳定度可以达到E-19量级,是高精度时频传递的发展趋势,但此前国际上的相关工作信噪比低、传输距离近,难以满足星地链路高精度时频传递的需求。 在此次刊发的成果中,研究团队发展了全保偏光纤飞秒激光技术,实现了瓦级功率输出的高稳定光频梳;基于低噪声平衡探测和集成干涉光纤光路模块,结合高精度相位提取后处理算法,实现了纳瓦量级的高灵敏度线性光学采样探测,单次时间测量精度优于100飞秒;进一步提升了光传输望远镜的稳定性和接收效率。 在上述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在新疆乌鲁木齐成功实现了113公里自由空间时频传递,时间传递万秒稳定度达到飞秒量级,频率传递万秒稳定度优于4E-19,系统可容忍最大链路损耗高达89dB,远高于中高轨星地链路损耗的典型预期值(约78dB),充分验证了星地链路高精度光频标比对的可行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沈奇、管建宇和研究员任继刚是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中科院、科技部、基金委、安徽省、上海市和山东省等的资助和支持。
刘旭 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法国科学博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中国光学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各一项,2021年荣获第四届“最美浙江人·最美科技人”称号。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于当地时间9月29日发布《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下称《报告》)。结果显示,中国排名第11,较去年再上升1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报告》指出,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正向关系,创新投入转化为更多更高质量的创新产出。 《报告》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方面,设置了政策环境、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知识与技术产出、创意产出等7个大类81项细分指标,对全球132个经济体的创新生态系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排名。 中国在《报告》中主要表现包括: 一是9项细分指标排名全球第一。创新投入方面,国内市场规模,提供正规培训的公司占比,阅读、数学和科学PISA①量表等3个细分指标排名第一,国内产业多元化、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等2个细分指标排名第二,全球研发公司前三位平均支出、高校排名前三位平均分、资本形成总额GDP占比、企业供资GERD②占比等4个细分指标排名第三。创新产出方面,本国人专利申请量、本国人实用新型申请量、本国人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本国人商标申请量、劳动力产值增长、创意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等6个细分指标排名第一。 二是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指标表现良好。《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品牌总价值达1.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全球排名第18,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在全球银行业排名第一,华为在全球科技行业排名第二;风险投资规模达940亿美元,同比增长84%,全球排名第16。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达7577亿美元,同比增长6%,全球排名第四;高科技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达48.1%,较2018年增长1个百分点,全球排名第14;知识产权收入达89亿美元,同比增长34%。 三是世界5大科技集群中中国独占两席。报告显示,东京—横滨地区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科技集群,深圳—香港—广州地区、北京、首尔、圣何塞—旧金山地区分列第二至第五位。 ①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② GERD:Gross Expenditur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发支出总额。
关于申请技能提升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