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综合赋能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人才强业 产业科协
人才强业
产业科协
痛别!北京理工大学倪国强教授因病逝世2022-12-18

倪国强教授是我国红外成像领域著名专家,曾承担与主持众多国家与部委的科学研究任务,包括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大科学工程、国防重点基础与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与地方等课题研究,在红外微光夜视成像技术与系统、图像处理、自由空间光通信、空间光学、激光技术应用等学科领域取得一定成果。 他曾参与策划中国科学院红外成像技术及应用品牌培训,并作为授课专家,培养了诸多红外成像领域的专业人才,桃李满天下。同时,倪老师也是《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编委专家,为数据的可靠性和专业性,提出了宝贵意见。

苏州人才政策哪里找?《人才政策小红书》了解一下2022-12-17

··听说苏州是“归国人才首选城市”,我想来苏州创业,请问有什么支持政策么? ··苏州太“给力”了!不管是青年人才、重点人才还是顶尖人才,都有对应的政策福利,请问这些政策可以在哪里了解? ··我是某知名上市企业负责人,听说引进符合规定的人才还有对应的奖励,请问到底有哪些要求?我们公司是否能够领取呢? ··你们关心的我们都帮你解决啦!《人才政策小红书》了解一下

沉痛悼念“中国光纤之父” 赵梓森院士2022-12-15

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梓森,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15日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  赵院士一生献给了国家的光纤通信事业,为了国家通信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晚年时期虽然年岁已高,任然没有停止追光之路。他的奋斗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也将一直激励我们为了建设国家网络强国而不懈努力。     为了怀念敬爱的赵梓森院士,更好的学习他的精神--“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关爱后代”。这里转载了公众号“中国五老"上一篇关于他奋斗一生的故事,大家共勉。  “中国现在的光纤,已占世界光纤市场的半壁江山。接下来,我们要使用新材料,做更高水平的光纤,继续在世界领跑” 赵梓森对自己在我国光纤通信技术上的重大贡献总是看得很淡。每每有人敬称他为“中国光纤之父”时,赵梓森都会摆摆手说,“就是我不搞光纤,还有别人会搞光纤,光纤是世界发展的方向,谁都会跟着来,我只是先走了一步而已”  87岁高龄的赵梓森院士,走过了42年的追光之路,仍未停歇脚步。

崔巍主席出席中国工商界盛会并当选全国工商联第十三届执委会委员2022-12-14

2022年12月11日-12日,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出席开幕会,并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致贺词。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代表全国工商联第十二届执委会作报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石泰峰,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沈跃跃,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出席开幕会。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徐乐江致闭幕辞。大会选举产生了全国工商联第十三届执行委员会,吴江光电产业科协主席、亨通集团副总裁、亨通光电董事长崔巍当选为新一届全国工商联执委会委员。

喜报!吴江光电产业科协获评“长三角示范企业科协”2022-12-13

为进一步促进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科协组织合作交流,加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12月13日,“2022长三角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企业科协联盟年会”以线上实时转播、线下分会场相结合方式在三地顺利举办。由上海市青浦区科协、苏州市吴江区科协、嘉兴市嘉善县科协指导,长三角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企业科协联盟主办。

2022年度吴江光电产业“最美科技工作者”推选结果公示2022-12-13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践行“爱国、创新、求是、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爱国、奉献、拼搏、创新”的开甲精神,在区科协的领导和指导下,开展了本次推选工作,现将结果公示如下:

世界上第一根光纤,是谁造出来的?2022-12-12

1966年,就职于英国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的华裔科学家高锟(K.C.Kao),联合他的同事乔治·霍克汉姆(G.A.Hockham),共同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 在论文中,他们明确提出,只要解决了玻璃纤维的纯度问题(减少杂质),就可以减少光信号在玻璃纤维中的衰减。 当衰减率下降到 20 db/km时,这根玻璃纤维,就可以用于实用型通信。

苏州市海洋信息技术创新联合体:联通“创新岛” 乘风破浪海底“超车”2022-12-08

海洋信息技术,是全球各大区域之间能够互联互通的保证。聚焦这一领域,苏州牵头成立了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重大创新团队引领作用,让一座座在海洋信息技术领域深耕多年的“创新岛”,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推动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及革命性突破。如今4个多月过去了,联合体里都联通出了哪些新变化?

戚仁宝:技术追求 永无止境2022-12-07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经过三个多月的采写和拍摄,庆祝吴江开发区成立30周年“创新达人”全媒体系列,和您见面了。这一系列所聚焦的群体,涉及益生菌、玻璃、新材料、智能汽车等二十多个门类,个个身怀绝技,个个是创新“达人”,他们为企业的壮大,不畏艰辛、踔厉奋发,在各自领域发热发光,也为吴江开发区的发展增光添彩。在采访和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被他们的拼搏钻研精神所感动。让我们透过文字和光影,来领略创新“达人”们的风采。

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2022-12-04

近日,2021年和2022年“科学探索奖”举行颁奖典礼,100位青年科学家通过视频会议线上同屏,站上勇闯科学“无人区”的起跑线。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并可以自由支配其使用方向。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2018年设立的“科学探索奖”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探索。 “科学探索奖”探索更注重长远的创新生态。中国研发投入在2021年达到2.8万亿元,规模居世界第二位,但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仅为6.5%,远低于发达国家12%至23%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水平。与此同时,2021年中国企业研发经费规模超过2万亿元,是研发经费的最大来源。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偏于短平快的实际应用方向,基础研究占比仅为0.5%,欧美创新强国的企业研发经费中,基础研究占比普遍在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