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2日,崔根良在风雨同舟20年忠诚员工颁奖大会上为员工颁奖。
2011年7月10日,崔根良荣获“苏州市杰出人才奖”。
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在他身上,流露着军人特有的坚韧和勇敢;他是一名企业家,他信守产业报国的理念,白手起家,把自己的企业集团打造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他牢记肩上担负的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他带领员工,完成了从艰苦创业到卓越创新的实践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一路走来,他的身上写满了传奇。他,就是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
受命返乡,走上艰难创业路
一说到吴江的产业,人们都会提起这里盛产的“两根丝”:一根是传统的蚕丝、棉丝、化纤丝,丝绸纺织产业;另一根是电缆丝、光纤丝,电缆光缆产业。如今的崔根良和亨通集团,正以其骄人的科技力量与销售业绩,引领着中国的电缆、光缆、海缆行业;然而,30年前的崔根良,却是从吴江的第一根丝开始艰难创业的。
崔根良是土生土长的吴江七都人,父母是普通农民,在村里踏踏实实干了一辈子农活。崔根良小时喜欢看书,父母也一直给他鼓励,希望他跳出农门。没想到,以优异的成绩中学毕业后,崔根良毅然选择了去当兵。在他看来,那是报效国家的最好选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崔根良从部队退伍后投身商海,在浙江承包了一家乡镇企业。正当他在异乡事业蒸蒸日上之时,老家吴江七都镇的党委书记“三顾茅庐”邀请他回乡,担任濒临倒闭的吴江七都丝织服装厂厂长。浙江老板劝他:这里放着一年几十万不赚,回家去接管一个快倒闭的小厂,太不划算了。崔根良考虑再三,婉言谢绝了浙江老板的挽留。回到家乡,他一头扎进丝织服装厂里,与员工们一起奋战在生产第一线,24小时连轴转;还常常亲自外出跑供销,一走就是两三个星期,奔波于几个省之间。几个月后,丝织服装厂就扭亏为盈,净利润60多万元。
初战告捷,正当崔根良准备乘胜前进的时候,镇党委决定调他到镇上当时投资最大但亏损严重的乳胶手套厂当厂长。他又二话不说来到乳胶手套厂,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产品,在业内到处打听寻找能人,陪着工程师几天几夜地研修设备……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再次扭转乾坤。可是好景不长,一场国际经济危机与市场整顿波及了乳胶手套厂,工厂倒闭,员工们散伙,流水线停了。
出路在哪里,崔根良彻夜思考着。在绝望之中,他忽然想起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国外电缆光缆企业方兴未艾,引领世界。于是他突发奇想:自己以前在部队做过通信兵,对电缆材料略知一些。假如兴办企业生产光电缆,或许能绝处逢生、走出困境。
经过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崔根良最终下定决心,放弃了传统丝绸纺织产业,开始创办新兴电缆光缆企业。然而此时,
电缆光缆行业这根丝,不要说在吴江,就是在全国,也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镇领导批准了崔根良的抉择,并希望他能把这一根丝做成吴江的支柱产业。
“三借策略”,企业步入快车道
几百平方米的破旧厂房,几台老掉牙的机器设备,一台报废的铁炉,还有120万元债务,这就是崔根良当时的全部家当。但他没有气馁,而是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实施“三借策略”,一连攻克了建厂批件、启动资金、电缆生产技术、技术人才、品牌与市场等难关,把亨通这个企业建了起来。
没有技术怎么办?崔根良想到了“借鸡下蛋”。他找到了当时的几个国营大企业寻求合作,却处处碰壁。但他没有灰心,不停地奔波,不断地求见,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感动江苏省通信电缆厂的领导。不久,江苏通信电缆厂吴江分厂便挂牌成立了。刚开工的3个月,崔根良没回过一次家,没日没夜地跟着员工几个班次连轴转,即使生病发烧39度,他也没离开过车间一步。终于,第一根电缆成功下线了。全厂员工都特别高兴,叫着跳着,崔根良却累得病倒了,被送进了医院。企业投产当年,销售额就达450万元,创利税87万元。这是崔根良进入电缆行业的第一声响炮。
电缆成功生产后,崔根良并没有满足,很快又瞄上了光缆。用他的话来说,这叫“借梯登高”。1992年4月,他成功地与武汉邮电科学院合资兴建了长江光缆联合公司,并选派优秀员工前往学习新技术。凭借这个科学的“高梯”,经过28天的奋战,崔根良终于拉出华东地区第一根合格的光缆,填补了江苏省在光缆项目上的空白。在亨通集团大事记上清楚地记着:1992年,公司全年完成产值7450万元,利税600多万元。
1992年,正值外向型经济在东南沿海兴起之时,崔根良又成功迈出了“借船出海”的第三步战略。他抓住时机,说服了日本妙香园株式会社投资150万美金,合资创办了吴江妙都光缆有限公司。他从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引进了几十台(套)先进生产流水线和检测仪器,使亨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开辟了企业技改高起点发展之路,为亨通光缆产品的质量提升和出口海外奠定了坚实基础。
崔根良采用的“三借策略”,让亨通如虎添翼,迅速甩开同行,在国内线缆行业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向行业龙头的目标进军。到1993年年底,亨通全年完成电缆121万公里,一跃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1994年3月,崔根良正式组建省级江苏亨通集团公司,年销售突破3.5亿元。1995年底,亨通销售再创新高,通信电缆产销量跃居全国第一,光缆年产销量跻身国内同行前5名,至2003年,光缆产销量居国内第二。
创新飞跃,让中国光通信走向世界
2003年,亨通光电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崔根良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将目光盯上了科技创新,他提出要研发中国的光纤项目,自己生产光纤。他的这个决策,当时便震惊了光纤界。因为,当时的光纤技术、市场与价格都在外国人手里,外国人死死卡住了中国人制造光纤光缆的“脖子”。在中国,国字头的大企业、大研究所已经研制了20多年光纤拉丝技术和光棒制造技术,都没有成功,崔根良一个乡镇企业家是不是心太大了?
对于外界的质疑,在崔根良看来:不是自己“心大”,而是为了“两股气”。一是骨气,中国人做人做事就是要有骨气,总不能永远看外国人的脸色搞生产,永远被别人压着。另一个是争气,要为亨通争气,要为中国光纤光缆制造业争气,要为中国人争口气。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完成中
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说干就干。崔根良从全国同行里请来了顶尖专家进行咨询,指导刚组建的研发团队,夜以继日,不断地消化改造装备、不断地更换材料、不断地调整参数,经过500多天的苦战,终于研发出了达到世界同行水平的光纤产品。光纤的研制成功,给崔根良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无形资产,也给他增添了无限的信心。但他没有停下脚步,他明白,如果没有自己的“光棒”,光有光纤制造技术,主动权还是控制在别人手中,我们的市场还是要听外国人的摆布。他立即调整团队力量,鼓励大家要继续为中国制造业争气,研制光棒。
在亨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里程碑上,深深地镌刻着这样一组数字:光纤预制棒——自主研发——投资6亿——耗时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研发人员向他报告进展或失败情况,他总是说不急不急,要精准、慢慢来。他说,我们要允许技术人员的失败、创新项目的失败,如果创新失败了就去追究责任,那谁还敢去创新,创新本身就是冒险,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
2010年8月7日,亨通自主创新研发的光纤预制棒终于成功面世。至此,亨通完全掌握了光纤、光棒的核心技术,奠定了中国在世界光通信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
在亨通光电研发中心副总工程师肖华眼中,崔根良是一个知人善用、有担当意识的老总。肖华说,在“光棒”研发的那几年里,研发团队的工程师几乎吃住在车间,24小时连轴转。“投入那么多资金,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那种压力是难以想象的。”肖华说,在那几年里,崔总没有走进研发中心一次。“他对研发团队的理解和信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感动,都下定决心,争取成功。”
“光棒”研发成功那一天,崔根良喜极而泣。他说:“每天‘烧钱’50多万,连续‘烧’三年啊!我的心能不急吗?能不疼吗?可是,这是搞科学试验,是搞科学发明,是攀登科技高峰,不能因为我的情绪,影响科研人员的才智,影响大家的斗志,影响他们的发明创造!”
如今,亨通集团拥有45家子公司、2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在全国10省市和全球亚、非、欧、美等地区设立产业基地,市场覆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中国光纤通信、智能电网领域规模最大的系统集成商和网络服务商,连续11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企100强,跻身全球光纤通信前三强。崔根良本人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非公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个人”、中国十大慈善家、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30多年来,崔根良始终勇立潮头,以爱党爱国为信念,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以坚韧之志谱写出了创新创业的精彩篇章,打造出一支非公有制企业‘先锋梯队’,脚踏实地地履行一名共产党员的承诺。”吴江区委书记梁一波说,作为一名企业家,崔根良勇于创新,不畏艰难,敢争一流,肩负起对企业和国家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崔根良此次荣膺江苏“时代楷模”,是他本人和亨通集团的骄傲,是吴江全体共产党员的骄傲,更是吴江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