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综合赋能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人才强业 产业科协
人才强业

张可可:碳里掘金攀高峰

发布日期:2024-01-03      来源:光电产业网      作者:吴江光电产业科协      阅读:38 次
工匠名片:

张可可,男,1992年10月出生,2014年7月本科毕业于中北大学。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苏州市优秀人才。现任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新材料工程师。




从撑起转动于山海之上的百米长度风电叶片,到承受核磁共振设备中每秒近2吨的离心力,再到铺设上墙入地除冰保暖……一根黑色的细丝,经过他的潜心研发,“上天入地”变幻出多种形态,不仅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更在多个领域普惠民生。

这根丝,是被材料界誉为黑色黄金的碳纤维。这位碳里掘金,勇攀创新高峰的工程师,是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可可。 

不做卖“碳”翁,要做掘“金”人——这是张可可笃信并奉行的科研精神。深耕碳纤维领域近十载,张可可主导参与了公司碳纤维复合芯电缆、风电叶片大梁用玻纤板材、医疗核磁共振用碳纤维拉杆等项目。他带领团队取得了10余项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通过专利赋能不断提升产品价值,推动碳纤维复合材料向更高端应用领域迈进。

640 (23).png




一根碳丝托起世界纪录

7月19日,福建平潭外海海上风电项目最后一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叶片开始缓缓转动,标志着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风电机组的叶片大梁由张可可带领团队全程参与研发应用,而直径达252米的机组叶轮,更是创下了当时最大叶轮直径的世界纪录。

123米长的叶片,单只重达54吨,如何确保其韧性和强度?答案是碳纤维。

“2000年前后的风电叶片普遍长度在30多米,大梁主要以玻璃纤维为主要材料。随着风电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最长的叶片可达120多米,传统的玻纤材料已无法满足这一长度下的承重要求。为突破这一瓶颈,低密度、高强度、耐腐蚀、防雷击的碳纤维成为了叶片大梁主材轻量化替代的首选材料。”张可可说。

在澳盛科技推进风电碳纤维大梁用碳纤维复合板材项目中,张可可担任起了项目负责人。

“我们通过对上浆剂的配比调整,进一步优化复合板材成型效果。再将碳纤维复合板材放入风机叶片中叠放灌注成型,实现风电叶片的结构设计改善,提升客户产品的质量及寿命。”张可可介绍,这一技术成果的落地应用,使得在相类似的叶型中,碳纤维材料叶片较全玻纤体系叶片重量低20%-40%。不仅突破了国外对此技术的垄断,更有效推动风电能源行业发展,改善民生。

由张可可团队牵头研发的风电碳纤维复合板材自2016年开始起步推进,因其优越的性能,次年即被全球最大风电企业Vesats吸收应用,实现量产。同时,相关产品也备受国内风电企业青睐,得到广泛应用。

科技赋能之下,澳盛科技在风电叶片生产领域的碳纤维大梁板材产值也从最开始的3000多万元步步跃升,及至今日,碳纤维相关产品已为公司缔造近18亿元的产值。

640 (24).png


一张碳毡雪中送炭

碳纤维的寻常形态是长条的丝,但在某些特殊领域的应用场景中,这些长长的丝将被切碎至6-7毫米长度与溶剂混合,如同工业造纸过程一般,这些黑色混合液体经由特殊设备“喷”出成为一张张碳毡,用于除冰发热。 

记者在澳盛科技的展厅内见到了这张神奇的毡子——一层厚度不到头发丝直径的黑布,表面均匀分布着铜质电极。“这层碳毡,是碳纤维用作风电叶片主梁外的另一种重要应用方式。”张可可介绍。

随着国内风能发电场景从海上逐渐拓展至内陆的严寒地带,风电叶片的除冰技术应用愈加广泛。“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碳毡不仅可以调整碳纤维投放比例和长度,其身上所负载的电极也可从1Ω至300Ω随意调整。”张可可说,碳毡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将在表面复合玻纤材料,与外界形成隔绝,起到更好的除冰效果,进一步提升电机发电效率。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近些年,张可可带领团队研发出来的这种碳毡,不仅应用于风电叶片除冰,在海外,尤其是气候寒冷的北欧地区,广受当地住户的喜爱。

“经过对碳毡负载电极,以及碳纤维短切长度、混合比例的调整,这些材料还能铺设上墙入地,成为墙暖和地暖,让欧洲百姓温暖过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张可可透露,目前,已有相关海外供应商同公司一道开发此类民用产品,其初始业务规模已近千万元。未来,随着材料成本逐渐下降,碳纤维在墙暖、地暖等领域的应用将会更为深入,前景广阔。

640 (25).png


一根碳棒解决医用材料难题

从长丝到碎段,再到棒材。一卷碳纤维在风电、供暖等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又因为张可可和澳盛科技科研团队的巧思妙构,在医疗器械制造行业“大施拳脚”。

随着超导、低温、磁体、射频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核磁共振成像已成为当今医学领域最先进的诊断设备之一。但由于超导磁体要求在-267.8℃的超低温环境中使用,对连接部件在该温下的强度、刚度、抗冲击性及其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碳纤维复合材料也随之成为核磁共振成像设备连接部件的不二选择。

碳纤维杆在核磁共振设备中的应用,需要专门的连接金具作为过渡件进行连接。如何在不打钉、无榫卯、零胶粘的情况下,将两种不同的材质进行绑定?这成了摆在张可可和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台核磁共振仪的挂环,需要8根碳纤维杆进行连接支撑,机器高速运转时,这些杆件将承受2吨的离心力。”张可可和团队成员们从难题本身出发,化难为易,通过让两种材料斜面贴合形成楔形结构,并在外表面设计螺纹。这样一来,机器转速越高,则两种材料连接越紧密。

640 (26).png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这项研发成果,张可可和科研团队于2016年成功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相关设计运用到了国内医疗器械制造领域多家龙头企业之中,并深受西门子等国外医疗设备生产厂家的青睐,每年为公司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

从百姓身边的供暖设备,到海面山巅的风电机组,再到造福病患的医疗器械,张可可和科研团队赋予碳纤维多种应用可能。“我希望用我的一技之长,在碳纤维这一新兴产业中发掘出更多‘金子’,为更多产业、更多百姓造福,这是我的匠心所在。”张可可说,接下来,他将和科研团队一起,致力于突破航空碳纤维应用的瓶颈。民用航空航天、低空飞行器都将成为他们未来的研究课题。

END

来源:引力播,劳动和经济工作部

来源:吴江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