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综合赋能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人才强业 产业科协
人才强业

全国政协委员司马红: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2022-03-10      来源:光电产业网      作者:吴江光电产业科协      阅读:632 次
聚焦两会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的指示要求,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推进创新联合体的建设。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建议,通过突出产业共性、加大政策供给、促进国企民企联合等方式加快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微信图片_20220316101827.jpg

▲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提案》

提案背景

创新联合体建设是推进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举措,能够进一步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创新体系,实现原始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的指示要求,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推进创新联合体的建设,如北京成立了生命科学与健康协同创新联合体、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成立海上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和CCUS技术创新联合体等。建立有效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从整体况来看,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不足。创新联合体缺乏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布局或未来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中长期规划,对关键核心技术的供给能力不强,对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技术研发支撑不够。高质量创新联合体集群和体系尚未形成,尤其是在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联合创新体方面存在短板。
二是政产学研用联动的科研攻关组织机制尚待完善。央地协同、政企结合、研产融合、国际合作的技术创新闭环尚未形成,协同一致的创新机制和利益共同体的连接机制尚需完善,立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国家重大科技部署、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格局仍待发展。
三是创新联合的治理模式仍有待探索。如资金投入和分担问题,研发过程中条块壁垒、信息沟通、创新成果的合理分享等方面的机制问题,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问题,以及创新要素在创新链上跨部门、跨领域流动的体制障碍等,仍然没有清晰的治理模式。
司马红委员提出如下建议:
01
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联合体建设

在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围绕“卡脖子”问题,建设一批高质量、能长期发挥作用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突出公立性、加强成果转化,为产业界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技术供给。鼓励龙头企业发挥作用,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同时搭建产业技术基础服务平台,提供检验检测、实验验证、中试熟化等公共服务。培育壮大系统集成和解决方案供应商,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互联网改造等提供服务。
02
加大创新联合体政策供给

依托产业路径图、产业图谱、技术图谱,建立分级清单,对于事关战略主动和产业安全底线的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更精准、力度更大的专业金融、专项资金计划。探索科学的技术预测方法指导产业联盟核心创新主体识别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设置定向资金引导核心创新平台的建设,激发核心创新平台创新活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跨界融合重点领域,引导新型研发机构,依托现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部署,打造跨领域、多主体、全产业链集成的产业创新生态。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绿色通道和奖励金机制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科创基金以及投资公司优先投资新型研发机构。
03
促进国企和民企在创新联合体共同发挥作用

一方面要依托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面向国有资本投资与资本运营公司的新型国有资本管理体系,逐步解决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差别化待遇问题,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之间的“国民共进”。另一方面要建设面向“卡脖子”技术的“国企+民企”分类主导的创新联合体。在围绕“卡脖子”技术的联合攻关体系中,深入支持民企广泛参与央企、国企、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等牵头的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项目。在部分具备商业化前景的关键领域,大力实施军民融合战略,以项目制的形式推动形成军工央企主导、民营企业参与等融通创新的新模式,组建面向“国有企业+大中小民营企业”的创新联合体,形成面向“卡脖子”技术的强协同与弱耦合的创新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