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综合赋能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人才强业 产业科协
人才强业

2021年十大科技关键词

发布日期:2022-01-16      来源:光电产业网      作者:吴江光电产业科协      阅读:308 次

图虫.jpg

图:图虫



来源:21tech
作者:杨清清,陶力,倪雨晴,白杨,骆轶琪
编辑:李清宇


2021年是数字经济深刻变革的一年,也是互联网产业深度调整的一年。


曾经的巨头黯然失色,比如阿里、薇娅迎来天价罚单、滴滴全面整改。但在另一面,元宇宙概念勃然而兴、一飞冲天,第三代半导体受到明星投资人的追捧,成为承载大国崛起的希望寄托。


回顾2021年,这一年发生的每一件事对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意义,但将会深刻改变或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却是相同的,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基于此,我们选取了和这一年密切相关的十大科技关键词,为这个令人难忘的一年画上句号。



1. 强监管:阿里、腾讯、美团相继被罚

 


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加大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监管力度。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数据安全成为最关键的纠察点。


过去多年,反垄断的利剑高悬但并未真正落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互联网领域共有85件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被处罚案例。2021年2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开始初露锋芒,4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报,认定阿里巴巴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具有支配地位,且自2015年以来滥用该市场支配地位推行“二选一”。根据反垄断法,决定对阿里巴巴处以其2019年销售额4%计182.28亿元罚款。


此外,另一巨头腾讯也遭遇处罚。2021年7月10日,由腾讯主导的虎牙与斗鱼合并被叫停,成为国内互联网领域首例禁止集中案件。这对规范互联网行业的投资并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禁止虎牙与斗鱼合并交易给腾讯带来了共计23.62亿美元的损失,折合人民币约152.83亿元。


时隔两周之后的7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腾讯作出责令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等处罚。此次处罚的核心措施主要包括:三十日内解除独家音乐版权、停止高额预付金等版权费用支付方式、无正当理由不得要求上游版权方给予其优于竞争对手的条件等。


监管政策的变化,也必然会改变音乐平台的盈利模式。利用独家版权获取收益,同时限制对手发展的路径,以后将无法成立。而纷纷扰扰的外卖平台“二选一”遭遇多年诟病后,也收到了巨额罚单。2021年10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美团在中国境内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责令美团停止违法行为,全额退还独家合作保证金12.89亿元,并处以其2020年中国境内销售额1147.48亿元3%的罚款,合计34.42亿元。


以上种种惩罚对于平台的惩戒作用显而易见,自此,明目张胆的“二选一”行为在电商和外卖平台,将得以遏制。平台竞争也由此走向理性,不正当的竞争行为难以立足。


11月1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挂牌国家反垄断局,设置反垄断执法一司、反垄断执法二司和竞争政策协调司三个司局。这意味着,中国反垄断执法体系的强化和完善,反垄断执法不再只是“狼来了”式的猜想。11月20日,在国家反垄断局成立后的第三天,公布了43起互联网领域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案行政处罚,其中13起涉及阿里、13起涉及腾讯,百度、京东、美团、58集团各3起,苏宁易购、滴滴各2起,字节跳动、新浪、百世各一起。


与此同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在过去一年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行平台滴滴出行在2021年6月29日在美国上市,仅仅两天后,国家网信办就以“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为由,宣布对“滴滴出行”进行网络安全审查,暂停新用户注册。这也是《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生效以来,网信办首次公开实施的安全审查。 这并非孤例,网信办扩大的审查对象还包括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等平台。截至目前,这批遭遇审查的App仍然未能开启新的用户注册。


眼下,各个层面的执法,呈现向前追溯与事前审查并重的趋势,对平台企业而言,应更谨慎对待投资并购行为,研判风险,及时申报。


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2020年末开启的监管力度前所未有地严格,也令各大巨头不得不将行业规范、企业约束、社会责任等放在业务增速之前。“宁可走得慢一点,但一定要健康发展。”成为行业的基本共识。



2. 直播震荡:薇娅被查

 


近年来,文娱领域的税务问题屡屡引发舆论热潮,与明星一臂之隔的网红、主播等文娱领域新兴职业也成为了税务监管关注的重点。


2021年主播查税的案例接二连三。9月26日,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发布加强文娱领域从业人员税收管理的通知,该《通知》提出,进一步加强文娱领域从业人员日常税收管理,对明星艺人、网络主播成立的个人工作室和企业,要辅导其依法依规建账建制,并采用查账征收方式申报纳税。


同月,国家税务总局曝光的一批典型案例中,有两名主要从事电商和直播带货的网络主播涉嫌通过隐匿个人收入、改变收入性质等方式偷逃税款,涉税金额较大。10月,郑州金水区税务局追征一网红600多万元税款。


紧接着,11月22日,浙江省杭州市税务部门公布对朱宸慧(昵称雪梨)、林珊珊偷逃税案件进行处理的结果。杭州市税务局稽查局对“雪梨”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拟处1倍罚款共计6555.31万元,对林珊珊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拟处1倍罚款共计2767.25万元。


时隔不到一个月,12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税务部门公布了对网络主播黄薇(网名:薇娅)偷逃税案件的处理情况。经查,薇娅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隐匿个人收入、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虚假申报等方式偷逃税款6.43亿元,其他少缴税款0.6亿元。杭州市税务局稽查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薇娅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3.4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多起案件多是在税务部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中,通过税收大数据分析发现。这也意味着对于文娱领域的税务问题,监管部门已能通过大数据手段做到在常态化检查中发现问题。“大数据”已成为新兴业态税收征管的重要手段。


总体而言,带货主播的收入涉及到品牌方,平台方和机构等多方,并且交易都发生在电商和直播平台上,数据虽不对外公开,但涉及多方,相对透明。


直播行业兴起不过短短几年,交易规模已超万亿元。查税风波也使得整个直播带货行业从野蛮成长转向理性规范。自从去年9月中旬,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加强文娱从业者税收管理的通知以来,已有上千人主动自查补缴税款。


与此同时,频繁产生的风波正在倒逼直播行业进行改变。主播因税务事件受到处罚,账号关停,这对于合作的商家而言,又增加了不确定性。甚至有商家因直播翻车形成巨亏,几乎令其处于破产边缘。


此前“双十一”,李佳琦和薇娅二人的带货能力曾令市场震惊。自10月20日下午两点半开始累计直播的12个半小时内,李佳琦、薇娅二人的累计成交额分别达到107亿元和83亿元。


如此夸张的数据背后折射的是行业资源的高度集中,中小主播及长尾主播能获得的空间被压缩,过去头部主播几乎是垄断式的地位对行业的发展反而不利。


未来,中小主播和店播或将得到更多发展机会,品牌方或也有望降低营销成本,从而推动直播生态的平衡和优化。



3. 芯片缺货:台积电5天3连涨背后

 


连续两年,在公历新年尚未开年的当口,迎接电子产业的最先是来自上游产业链的涨价函。就连多年不曾宣布涨价的台积电,也终于开始了涨价动作。


引起缺芯的原因多元,起始与全球形势的变化有关。贸易摩擦导致国内通信巨头加大了对于芯片的储备规模,并逐渐带动其他头部终端厂商也开始进行相关准备。与此同时,另一个芯片“大户”汽车整车厂长期以来并没有提前储备芯片的惯例,这也是导致一旦缺芯潮爆发,汽车是受影响最大的产业原因所在。


不止如此,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市场对电子产品的消费需求突然大涨。不仅对于手机的换机诉求增加,对包括平板电脑、笔记本等个人终端,以及企业级市场的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等都有不少新增需求。


这些电子产品的背后,通用元器件如MCU(微控制单元)、PMIC(电源管理芯片)和模拟芯片是普遍性的需求所在,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长短料”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


同时,对于芯片产业链来说,从商业逻辑出发,选择大量生产高利润还是低利润器件的答案很大程度都会是前者,这也是造成在缺芯潮的后期,利润偏低的4G芯片比5G芯片更为匮乏的原因所在。一些芯片设计公司负责人也告诉记者,缺芯后的策略,是尽量优先保证对于汽车类客户方面不会出现断供现象。


再往上游追溯,“短料”需要的主要是基于8英寸晶圆生产的产品。“传统制程大多数都是集中在8英寸晶圆上,但这部分非常紧缺,是因为过去很多年间8英寸产能过剩,导致价格跌跌不休。谷底时期有很多工厂,尤其是日本一些相关企业已经关闭了8英寸产线。”Gartner研究副总裁盛陵海向记者指出,同时,5G手机对PMIC、模拟电路需求量有较大增加。尤其PMIC的制程集中在180/150nm,主要需要8英寸和少部分12英寸晶圆支持,这导致了相关器件的严重缺货。


目前,已经有不少晶圆厂在针对性扩充或者新增产能,待到真正能够转化成可商用的阶段大约要在2022-2023年间。因此,行业观点认为,届时缺芯状况将整体得到缓解,随后半导体行业也可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性供过于求的时期,不过这是行业的周期性特性所致。


缺芯的另一面,是促进了产业环节之间的深度互融。尤其表现在芯片设计厂商对于晶圆厂的战略合作甚至入股,也进一步促进了国内产业生态之间更紧密地联结。


举例来说,2021年5月有消息显示,8家芯片客户以新的合作模式,拿下了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联电在一处厂区的未来6年扩充产能,在新模式之下,多方将共同支持相关扩建工作。这8家客户包括联发科、三星、高通、联咏、瑞昱、群联等。


2021年7月,闻泰科技公告称,旗下安世半导体与一家英国晶圆厂签署有关收购协议,若最终达成,闻泰将间接全资持有这家晶圆公司的权益。


也有国内芯片设计厂商管理者告诉记者,在2021年有对国内的晶圆厂进行入股动作,其目的就与缺芯环境、希望保证新品研发和产能有关。


有行业人士认为,此轮缺芯潮下引发的产业环节之间新的合作模式,也将有望成为未来半导体行业的新发展方向——走向产业间深度耦合、定制化合作。


由此带来的变化还在于国内手机厂商的造芯布局。回归到缺芯的源头之一,此前华为一度是台积电的重要客户,目前其空缺出的先进制程芯片产能,很大程度上被苹果自研芯片所承接。要说安卓系没有蠢蠢欲动恐怕不大可能。


2021年也是国产手机巨头争相宣布推出可商用自研芯片的关键一年,虽然OPPO和vivo都没有公开宣布有对于SoC的研发计划,但OPPO此番推出的6nm自研NPU芯片已经属于高制程芯片,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台积电承接其流片需求。不排除其未来有向更深入芯片研发能力进军的可能。


由此来看,此轮连续两年的缺芯浪潮,很大程度上也为整个电子产业链带来发展机遇。不仅深化了他们对于产业链的统筹管理和规划能力,也在深化国产电子产业厂商走向更深度的研发能力和垂直整合能力。 



4. 元宇宙:Facebook更名Meta引发热潮

 


虽然对走向“元宇宙”到底需要哪些元素,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解读,但这个话题着实从2021年开头的二级市场,逐步火到了一级市场和消费者心智中。尤其在年中,因为Facebook正式更名Meta(其全称Metaverse即元宇宙),给这把火再添了一把柴。


又一次,一部电影成为人们对未来技术趋势的新希冀。但与此前掀起的AI浪潮不同,硬件行业对于元宇宙的具体载体和呈现形式尚没有完整的蓝图。


不过不可否认,作为下一代计算浪潮公认的基础设施之一,VR/AR正首先走到台前。这被认为是继PC电脑、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消费级计算机科技产品。


2021年的确成为了“VR元年”。随着Meta旗下Quest 2突破千万台销售大关,沉寂多年的VR这次终于证明了自己。分析认为,VR已经走出泡沫破灭低谷期,处在稳步爬升复苏期。


但这还只算是一个阶段性中局,毕竟VR的内容和应用依然缺乏,被认为是目前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相比之下AR比VR有更多尚未完全攻克的技术难题,但这也是被认为更成熟、生命力可以延伸到更长远的另一种计算平台。


在硬件大厂看来,“元宇宙”更多强调的是电子世界对于物理世界的投射,并进行交互和操控。对于其可商用的呈现形式,OPPO每年都展出了不同形式的产品,2021年则是提供了一款单目式辅助类AR眼镜。联想的解决方案包括ThinkReality软件和云平台,以及ThinkReality A3增强现实眼镜。


因为太过火热,“元宇宙”也引发了不少担忧,认为这可能会愈发让人们脱离现实场景生活。这的确需要警醒,但更多人士倾向于认为,真正的“元宇宙”式交互还相对遥远,目前只是点状技术的成熟而已。


联想集团IDG商用AR/VR团队负责人Nathan Pettyjohn指出,元宇宙是设备、应用、交易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未来形态,它正处在持续演变中。“元宇宙的演变趋势描述了技术的未来,这些关于人类握持、触摸、使用和连接的技术,也会带来人类行为的变化。从本质上讲,我们正在谈论科技行业的未来和对未来人类行为的期望。”



5. 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助力 仍在爆发初期

 


2022年1月12日,碳化硅衬底第一股天岳先登陆科创板,背后的股东阵容耀眼,包括华为哈勃、宁德时代、小鹏汽车等,上市过程备受关注。近两年来,资本市场上的第三代半导体的身影正在增加,第三代半导体的概念热度也居高不下,尤其是相对成熟的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受到资本热捧。


由于碳化硅和氮化镓都有助于节能减排,在2021年国内“双碳”、新能源政策的助推下,更是进展迅猛。商业化十多年的碳化硅加速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兴的氮化镓在快充上找到规模化商用的场景并往工业端拓展。众所周知,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以及5G、数据中心等垂直市场,均有不小的增长空间。


从全球市场来看,第三代半导体呈现三大趋势,首先,第三代半导体主要是欧洲、美国、日本等海外公司主导且领先,从材料到器件已经实现了从研发到规模性量产的过程,并进入快速产业化的过程中,国内还在加速产业链布局阶段。国内市场上涌入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比如,以三安光电、华灿光电为代表的国内的LED产业集群;闻泰科技、华润微、士兰微等半导体公司;也有天岳先进、天科合达、英诺赛科等纯第三代半导体企业。


其次,业内人士认为市场潜力巨大,未来5年将是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关键期,新能源汽车、5G通信、轨道交通、光伏、手机快充等领域将带来爆发式的需求,比如集邦咨询预测全球的SiC功率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6.8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33.9亿美元;氮化镓市场规模将会从2020年的4800万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3.2亿美元。


同时,全球各区域的投资都在持续,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2019年美国共出台了23项第三代半导体相关政策,日本也斥资上千万美元来部署第三代半导体研发,中国已经将第三代半导体写入“十四五”规划当中,各区域也加码了投入。


另一方面,在近年的科技博弈中,国内对半导体产业关注空前,第三代半导体也被视为弯道超车的一个方向。


在国内外差距方面,北京大学教授、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主任沈波表示,碳化硅功率电子芯片国际上已经完成了多次迭代,但是6英寸已经是主流技术,二极管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代,三极管也发展到了第三代,IGBT也已进入产业导入前期。另外,车规级的碳化硅MOSFET模块在意法半导体率先通过以后,包括罗姆、英飞凌、科锐等国际巨头也已通过认证,国际上车规级的碳化硅芯片正逐渐走向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反观国内,目前真正量产的主要还是碳化硅二极管,工业级MOSFET模块估计到明年才能实现规模量产,车规级碳化硅模块要等待更长时间才能量产。


沈波还提到了三方面的挑战,其一是国际风云变换,逆全球化趋势明显,我国面临技术和产品禁运的高技术领域正被不断扩大,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相关产业链安全存在风险;其二是在国际上已经进入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我国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材料、芯片和装备的产业化能力亟待加强和突破;其三是我国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人才,特别是上游材料、芯片领域的高端人才非常紧缺,市场上抢人大战愈演愈烈,急需国家采取措施尽快培养。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第三代半导体实际指的是材料、器件层面的更新,它与第一代、第二代半导体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形成互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需求。并且产业仍处在爆发的初级阶段,整体规模较小,目前半导体市场90%还是使用硅材料为主,第三代半导体仅占据10%左右的市场份额,随着众多企业涌入,更要关注实际的市场需求,对于蓬勃发展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也需要理智对待,避免盲目投资,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



6. 折叠屏:争议中迎来拐点

 


折叠屏手机无疑是2021年消费电子的焦点,从手机厂商的发布节奏看,折叠的热潮还将一直延续到2022年。近日随着荣耀加入折叠屏阵列,头部的安卓派系都已上了牌桌,华为、三星已经进行了多个代际的更迭,联想此前同样已推出Moto Razr刀锋5G折叠屏手机,小米、OPPO也迅速跟进,只待苹果入场。


在业内看来,折叠屏手机是当前存量市场上所渴求的增长点,尽管伴随着“为何折叠”、体验不够完美的争议,折叠的概念在普及、手机的出货量也快速增长,2022年,有望成为折叠屏手机的拐点时期,逐步从小众走向大众。


仅仅面世三年,折叠屏手机已经开始发生行业性的变化。首先,在终端可谓百家齐放,和供应链厂商一同力推新品类。华为的Mate和P折叠系列、三星的Flip系列、联想Moto Razr刀锋系列、小米的MIX FOLD、OPPO的Find N、荣耀的Magic V……2022年手机厂商们还将陆续更新,各自主打的方向也各有千秋。华为Mate系和荣耀Magic V折叠屏手机偏商务风;P系则和三星的Flip为竞品,竖向折叠更像是时尚产品,颇受女性用户青睐,而作为竖向折叠的最早玩家,Moto Razr以其实用外观与细节收获了一批用户;OPPO新机更加小巧,7000价位段为普及降低了行业门槛。


其次,随着一系列手机的发布,不少评论认为,折叠手机正在从“尝鲜”进入到“常用”的阶段。荣耀CEO赵明直接表示,接下来,折叠屏手机将进入主力机应用时代。


若折叠屏手机能够作为主力机、或者第二台手机进行使用,那就不再局限于细分领域。从商业逻辑来看,折叠屏手机并没有产生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依然是智能手机的分类,但是近两年的翻倍增长,让大家看到了新品类的潜力。


DSCC预计,2021年第四季度折叠屏手机销量将攀升至380万台,同比增长480%,环比增长215%;2022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有望增长至1750万台。这意味着,折叠屏手机将很快突破一年千万台销量,尽管在手机市场上占比仍很小,但是在终端产品中,一千万也是一道普及的关键门槛,且曲线还在上扬。据群智咨询预计,2025年全球折叠手机出货量将达到6700万台,折叠赛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机构对于增长的预测,也基于国内供应链的崛起、产线的成熟、成本的下降。折叠屏产业链中的屏幕、铰链、UTG玻璃、转轴的MIM结构件等核心器件都在加速本地化产线的建设,这将推动国产供应链的成熟。比如,京东方、华星、维信诺、天马等厂商都在近两年释放更多OLED产能,折叠屏手机成为重要的面板输出口。


随着折叠屏手机上量,也将助推上游厂商们提升良率、改进工艺。而供应链的逐步爬坡和综合成熟度的上升,也将使得折叠屏手机的价格进一步下探,若手机价格从7000元到5000元,乃至3000元,折叠屏的普及将会更加猛烈。


只是当前从消费者端看,需求动力仍不足。购买者中,一部分用户看重的是折叠屏手机带来的效率提升,更大的操作界面、多窗口任务、更大的算力空间,和平板产品形成一定的竞争性,尤其是线上办公的需求越来越大,便携的移动混合办公工具也迎来新市场。


也有一部分用户是出于社交需要,或出于新奇的尝试,但是大众都会有分享的欲望、都有通信消费社交需求,现在折叠屏手机可能更多是潮流、时尚的存在。但如果未来,折叠屏手机成为了某一种标志符号,让用户有“成功感”等体验,或者出现新的应用,比如视频领域有了新玩法,成为了爆点,那么普及的脚步将加速。


当然,目前折叠屏用户受众还是少数,也被评论为“伪需求”。确实在体验层面也有待提升,比如折痕印子、重量偏重、续航问题等等,但是一旦出货量增加,不少技术迭代将会在上量中解决,当年iPhone被诟病的信号问题,也是多年后才得到解决。


整体来看,一方面折叠屏手机还在成长之中,品牌们正不遗余力地投入其中,树立高端化品牌形象。现在全球市场上,三星占据了折叠屏手机的主要份额,但是国内市场上三星品牌一直处于微妙的状态,国内的手机厂商们有机会在新品类中争夺C位,毕竟现在还没有出现折叠屏手机界的“扛把子”,折叠屏的卡位战将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折叠、柔性一直是业内看好的趋势,不光光是折叠,未来还会出现更多异形屏幕产品,也不仅仅是手机,电脑、平板也将有折叠形态的尝试,接下来新型硬件还将袭来,而在不断升温的“元宇宙”中,作为连接新入口,折叠屏或许也有机会呢?



7. 中概股风暴:滴滴转板



中概股回归与退市是2021年的一个明显趋势,其中又以滴滴来得最为猛烈。


12月3日,滴滴出行发布消息称,经认真研究,公司即日起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此时距离滴滴6月30日上市仅约5个月时间。这也意味着,滴滴或将成为在美股“存活”时间最短的中概股公司。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获悉的可靠消息,滴滴将于近期启动香港上市工作,最快于2022年一季度后期上市。同时启动美股退市工作,而退市摘牌将晚于香港挂牌,以做好美股投资者的无缝衔接。


滴滴2021年的命运可谓忐忑。2021年6月11日,滴滴出行递交IPO招股书,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6月29日,滴滴将IPO发行价确定为14美元/ADS,预计募资40.3亿美元,并于6月30日成功登陆美股。


不过,7月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宣布,依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7月4日和7月9日,滴滴出行、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分别遭遇下架处理。直至12月,滴滴官宣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由此正式宣告其美股退市。


除了滴滴之外,还有许多中概股同样在2021年宣告结束或正式结束了其在美股上市的命运。2021年3月,于2000年登陆纳斯达克的新浪正式宣布完成私有化,结束了自己在美股20余年的上市征程。新浪董事长曹国伟发布内部信称,新浪私有化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用一个新的架构更好地去开拓未来。


“网红第一股”如涵控股则在4月21日宣布完成私有化交易。相较于2019年4月3日上市,两年内如涵控股市值已缩水七成。业界观点分析认为,过度依赖头部网红张大奕,而后者又爆出负面事件,且错过直播电商风口,是如涵控股市值缩水、最终出走资本市场的重要原因。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梳理,2021年自美股退市的企业名单还有很长: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如涵控股、新浪、前程无忧等。除了退市之外,还有更多的企业选择了回归港股二次上市。2021年3月,汽车之家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年内首个二次上市的中概股,紧随其后的是百度、携程、小鹏、理想。而在此之前,包括阿里巴巴、京东、网易已经分别完成赴港二次上市。


之所以2021年中概股回归势头汹涌,很大程度上源自中美博弈下的监管规则。


2020年12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其实施细则要求对包括中概股在内的外国公司所聘审计机构的审计底稿进行检查,如连续三年无法满足监管要求则将禁止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交易。


中方同样对海外上市企业有所要求。日前,国家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门联合修订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其中明确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网络平台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随着未来监管进一步趋严,相关中概股回归潮或仍将持续。



8. 新IT崛起:瞄准数字经济蓝海

 


作为硬核科技创新企业的代表,为了应对数字经济浪潮,联想集团于2021年完成了两次内部组织架构大调整。


2021年4月,联想集团正式对外公布全新组织架构,成立全新的方案服务业务集团(SSG)。此外,联想集团数据中心业务集团(DCG)也升级为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ISG)。同年9月,联想集团还将现有IT组织和方案服务业务集团进行整合。组织架构调整后,联想核心业务由专注智能物联网的IDG智能设备业务集团、专注智能基础设施的ISG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以及专注行业智能与服务的SSG方案服务业务集团组成。


联想集团的此次组织架构调整,指向了“新IT”时代的三大趋势,即智能物联网、智能基础架构和行业智能。


其中,ISG瞄准了包括5G、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内的“新IT”技术基座,SSG则致力于推动行业智能解决方案、设备服务、运维服务和包括设备即服务(DaaS)与Truscale在内的“一切即服务”系列业务的增长,打造公司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这背后,是各行各业应用“新IT”、提速行业智能化变革的时代大背景。所谓“新IT”中的IT,并非传统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而是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智能转型),即基于“端(智能物联网终端)-边(边缘计算)-云(云计算)-网(5G)-智(行业智能)”技术架构,赋能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变革所需的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


在2021年,包括联想、百度、阿里、海康威视在内的多家企业,已通过“新IT”技术向实体经济赋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从而加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例如,通过“物联网﹢AR”,联想助力上海电力在全国最大的1000kV特高压变电站建设了“练塘新视界物联网平台”。该平台使用AR、红外热像仪和机器人等设备实现了监控设备以及服务和数据的统一管理,方便现场值班人员使用,在提升各个环节信息化程度的同时,大幅提高了巡检效率,减小失误率,增强了管理的有效性。数据显示,联想助力上海电力减少了60%以上的人工巡检工作。


同样作为智能制造的代表企业,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也表示,比亚迪和联想一样,正在加速制造业的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将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他希望国内更多的企业踏上智能化变革之路,发挥“新IT”的力量,为中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打造新引擎。


而这也将继续成为2022年的发展趋势。近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将转向到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发展阶段。该阶段,要初步完成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水平。到 2025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0%,并进入全面扩张期。


这也就意味着,“十四五”时期随着“新IT”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数字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包括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行业的供应链完整程度进一步提高,产业数字化也将继续面临巨大机会,制造业、农业、商务、物流、金融和能源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将走向新的快车道。



9. 跨界造车:巨头前赴后

 


2021年,“造车”浪潮汹涌澎湃。前有蔚来、小鹏、理想进入比量阶段,后有百度、小米、华为下场造车,如果说2014年前后,“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的成立,拉开了汽车行业电动化的序幕,那么2021年,更多科技公司的跨界入局,则将推动汽车行业进入智能化阶段。


2021年年初,百度打响了“跨界造车”的第一枪,通过与吉利联手,“集度汽车”横空出世;紧接着,3月底,小米汽车也正式官宣,雷军亲自挂帅,小米计划投入100亿美元全资造车。


态度相对模糊的是华为,尽管近两年,华为高管多次强调华为只做汽车部件、不造车,但是,2021年底在华为新品发布会上亮相的AITO问界M5,却让外界似乎看到了“华为汽车”的身影。


除此之外,360、大疆、小牛电动以及索尼等公司也纷纷入局。


为何2021年会突然掀起一轮造车热,那是因为无论天时,还是地利,2021年都是新手入场的最佳时机。


从天时来看,过去五年,第一轮造车新势力从电动化切入,经过多年的苦熬,已经完成了中国新能源车企最初的积累。2021年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渗透率达到20.62%,首次突破20%。


国金证券的研究认为,20%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一方面代表新能源汽车市场教育普及工作基本完成,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供应链开始趋于稳定。


从地利的角度,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已经开始趋向标准化,造车门槛正不断降低,随着汽车开发从传统的“硬件定义”转变成“软件定义”,汽车的智能化能力将成为车厂比拼的关键因素,而这,也是很多科技公司更擅长的领域。


尤其是小米和华为,它们之所以备受行业关注,是因为过去在智能手机领域,它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软硬件集成能力。


虽然不能将造车简单的等同于造手机,但是中金公司的研究认为,智能汽车有望呈现与智能手机相似的迭代路径,如未来十年,智能汽车的迭代周期缩短,软硬件升级频繁;造车新势力将对竞争格局带来重要影响;汽车将成为承载多感官交互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等。


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造车力量是苹果。虽然目前苹果尚未正式官宣造车,但结合早前的CarPlay车载系统和“TiTan”计划,以及近几年在自动驾驶上的投入和宝马 “i系列之父” 的加盟,种种迹象来看,苹果造车已基本板上钉钉。作为智能手机时代的开创者,苹果的软硬件一体化能力毋庸置疑,未来的“苹果汽车”也同样值得期待。


所以,在占据天时和地利之后,大批玩家在2021年涌入造车阵营,便变得不足为奇。然而,每一个产业浪潮之下,都存在一些“裸泳”者。对于跨界造车的玩家来说,要补的课还有很多,最终谁能笑到最后,依靠的还是人和。



10. 互联互通:不仅是巨头“握手”

 


过去二十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进程波澜壮阔,随之一同成长的互联网企业也收获了时代的红利。然而,伴随着互联网商业竞争的加剧,各个平台企业之间也建立起一道道无形的“墙”。


2021年,针对平台经济的反垄断监管如火如荼,资本的无序扩张得到抑制,与此同时,拆掉平台企业之间的“墙”,也成为2021年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关键词。


2021年9月,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赵志国表示,互联互通是互联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让用户畅通安全地使用互联网,也是互联网行业正在努力的方向。


据赵志国介绍,自2021年7月起,工信部启动了为期半年的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而屏蔽网址链接,正是这次重点整治的问题之一。


针对网址链接的屏蔽问题,腾讯率先展开了行动。2021年9月17日,微信调整了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宣布用户可以在一对一聊天场景中访问外部链接。


时隔两个月,2021年11月29日,微信对外链的管理进一步放开,宣布用户在点对点聊天场景中可直接访问外部链接,同时,在群聊场景下试行开放电商类外部链接直接访问功能。


除此之外,在支付领域,互联互通也在有序推进。目前,微信与支付宝均将银联云闪付作为互联互通的试点,比如微信支付已与银联云闪付App实现线下条码的互认互扫,而支付宝也向银联云闪付开放了线上场景。


无论是外部链接的开放,还是支付的互通,对于用户而言,无疑会大大增加其使用的便利性。


不过,当我们谈论互联互通问题时,也不应该只将目光聚焦在腾讯、阿里等公司。事实上,互联网生态并非只有微信、淘宝,互联互通也不可能只靠个别公司的开放而实现。


DCCI互联网数据研究中心创始人胡延平便表示,叫停网址链接屏蔽并不是单独针对阿里、腾讯等个别大平台大企业,而是要求互联网全行业所有相关企业都要停止网址链接屏蔽行为。


胡延平还提出,解除网址链接屏蔽只是解决互联互通问题迈出的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在即时通讯以外,还有电商购物、生活服务、在线视频等主要互联网垂直领域在内的诸多应用服务,其评论区、留言板、论坛、用户信息、账户简介等存在链接屏蔽或不允许用户添加链接信息、添加通讯方式的情况,一样需要解决互联互通问题。


相信接下来,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实现互联互通。比如2021年12月底,快手与美团便达成互联互通战略合作,美团将在快手开放平台上线美团小程序。


对中国互联网而言,政策引导互联互通是对市场失灵的正确干预,但是,如何让平台之间获得的激励达到平衡,才是未来能否让整个行业真正实现互联互通的关键。




编辑:卢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