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思想源泉。科学技术是中华文明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人类文明走到今天,科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今时代,科技已经是国家与社会的主导力量。因此,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定位,增强文化自信。
追溯中华科技发展史
浑仪,现存放于紫金山天文台
以全球文明视角考察中国科技史
近代科学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产生的结果。西方固然在文艺复兴运动中重新发现了古希腊传统,但也在与东方世界的交流中,汲取了新的技术和思想,为近代科学的发生提供了激发性的因素。大家熟悉的中国“四大发明”,就为世界近代科技文明的兴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自明清以来,即便是在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在接受的过程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中国事实上因此也成为世界近代科学的参与者。
《书经图说》命官授时图
中华文明是一条文明的大河。正如李约瑟证明的那样,中国为世界近代科学的汪洋大海贡献了大量的科学思想和成就。但是看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我们要走近大河,看中华文明大河的“河岸风光”,即探讨古代文明中科技知识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其中的思维方式有怎样的特点。我们既要看到科学的原理和事实真理是普遍的、无国界的,是人类文明共同的成果和财富,它跨越各种文化的界限,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共有。同时也要看到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思想和行为方式,这些构成了其科学文化的独特方面。
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绘有海岸线的地图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科技在其中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世界历史,列举了世界自古至今的21个文明,大多数要么早已消亡,要么已经衰落。但是中华文明却历数千年而不衰,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中华文明善于利用环境,把关于自然的知识用于满足人的需求。这一点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中就表现出来。到了历史时代,中华文明则更加重视国家治理,把科技为国家所用,经世致用,以人为本,所以才能兴盛不衰。
人类文明既有同一性,又有多元性,文明之间是不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同样的科学技术发明,在不同的文明中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应用和不同社会功效。了解这些,有利于我们从科技史的角度,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史上,科技始终是连接的力量。
中国古代科学的现代启示 从文明的视角看中国古代科技,就不仅仅是讲古代科技的成就,还要讲科技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讲科学的思维、科学的传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取得,与中华科学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的传统、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对这些进行梳理,并加以现代科学和文化的解释,对于当代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包含了科学,科学就在我们的文化中,关键看我们怎样去挖掘、整理和认识。我们从文明的视角看中国古代科技,首先要摆正认识科技文明的态度。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但也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其实文明是共生的,也是相互影响的。各种文明有时互相成为对方想象中的世界,各自文明中激发创造力。而有时各文明之间更是直接交流和碰撞。在全球化的时代,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文明,中国在其中自然也要有担当和自信。而这种自信就来自我们自己文明的根基和积淀。 历史蕴含着精神。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定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化。在自然与技术文明的转换中,需要一种“未来哲学”。《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易·系辞》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未来的科学也不一定总是沿着17世纪确定下来的路线前进。美国学者雷斯蒂沃(Sal Restivo)在1979年就预言说:“从21世纪开始认识的新科学可能出现在中国,而不是美国或其他地方。”这个新科学当然不只是新成就,更是方法上要有所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并大书特书。 中国式的现代化需要建立科学的文化,而文化就是一种传统。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科学文化的建设将是跛足的。当代建立真正的科学文明,应该也必须去传统文化中寻求支撑,以传统文化来建立文化自信,增进科学文化的多样性。近代科学的制度已经在中国建立,我们已经有理性的和科学的话语系统。但真正需要的是,把科学精神与中华民族的魂魄结合起来,塑造科学的中国心,才能具有创新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