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综合赋能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党建引领 理想信念
党建引领

城市商报:江苏“时代楷模”亨通集团掌舵人崔根良

发布日期:2016-02-29      来源:光电产业网      作者: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      阅读:443 次

  2013年3月5日,崔根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场留影

  崔根良,看到他的人总会说,“沉稳低调,见不着一点大老板的样子。”的确,在这位成功企业家的脸庞上时常流露的,是种来自基层的朴实及不易让人察觉的坚毅。

  可是,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大能人,企业在他的手上就能盘活,敢拼敢闯,心野得很。”

  现任中国民营企业百强企业亨通集团的掌舵人崔根良,在上世纪80年代临危受命,令家乡的丝织服装厂扭亏为盈;初战告捷,他又被委派至亏损严重的乡重点企业当厂长,再度扭转乾坤;在乳胶手套厂受国际经济危机波及倒闭后,有通信兵经历的他敏锐地抓住信息化这根发展“绳”,果断筹建了七都通信电缆厂,走上了成就其事业生涯的光电缆之路。

  如今的亨通,已成长为中国光纤通信、智能电网领域规模最大的系统集成商和网络服务商,是中国在光纤通信领域唯一拥有光纤预制棒核心技术及自主产权的民族企业,连续11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企100强,全球光纤通信前三强……

  2月19日,在南京举行的江苏“时代楷模”发布会上,崔根良被授予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商报记者 崔阳阳

  “只有淘汰的行业,没有倒闭的企业”

  办企业的他有股吃苦的拼劲

  朴素、务实、能吃苦,几乎所有曾有过与崔根良一起艰苦创业的同事,对他都是这个评价。

  上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内地轰轰烈烈搞乡镇企业的年代,崔根良的家乡吴江七都也不例外。当时崔根良刚退伍,在邻省浙江承包了一个厂,企业办得有声有色。当时七都乡党委书记听说了本地有这么个能人,便想邀请崔根良回去,挽救时已濒临倒闭的丝织服装厂。与浙江那边签的三年合同还未到期,考虑再三的崔根良决意返回家乡支援建设。安顿好员工、支付完中止赔偿金,崔根良回到了家乡。

  回乡后的他一头扎进厂子,24小时连轴转,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和市场资源,盘活了帐目、物资、技术、设备等各种与企业相关的资源,还亲自在各个省市之间来回跑供销。看着厂长都干得这么玩命,员工们都自愿加班加点,投入到生产中去。丝织服装厂当年就实现扭亏为盈,净赚60多万。

  就在服装厂起死回生日渐红火之时,看见希望的乡党委又给崔根良做了另一个决定,任命他为七都乳胶手套厂厂长,当时的乳胶手套厂是七都投资最大、亏损却十分严重的重点企业。崔根良一到任,便和厂里的技术人员从外请来了专业的工程师,找出了产品残次的原因,原来是厂房地基没打好影响了生产线。于是,崔根良带头刨地基、搬水泥、拌砂子、整理设备,狠命干了一个多星期,生产设备终于归于正常,保质保量完成产品的当天,就有了1万多块的利润。

  不过由于后来的国际经济危机与市场整顿,乳胶手套行业受波及严重,工厂倒闭,员工们也都散了伙,失了业的崔根良需要找到新的出路。

  每日的冥思苦想终于在某天令灵感迸发,通信兵出身的崔根良记起了一本杂志上提及,国外的光电缆企业方兴正艾,有如火如荼之势。想着自己在当兵时有些对电缆材料的认识,崔根良灵光一现,何不创办一“家电缆企业?”要知道,当时整个光电缆行业即使在国内也才刚刚起步,入门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通过细致地调查分析,崔根良坚定了信心。他相信,新兴产业才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是短时间内不容易被淘汰的。在乡领导的批准后,崔根良便风风火火地筹建起他的第一家工厂。可崔根良事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孩子”,来得并不容易。当时除了乡里划拨给他的乡农机厂里几百平米破旧厂房、几台老掉牙的机器设备、一台报废的铁炉以及120万元债务外,崔根良一没建厂批件、二没启动资金、三没生产技术、四没技术人才,品牌和市场更是难上加难。可他没有气馁,发扬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四千四万”精神,带员工去南京买别家厂里的报废设备组装新机,通过“贷借集股”等办法解决启动资金……1991年4月2日,崔根良不会忘记这个日子,七都通信电缆厂正式诞生了。

  “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

  他的果敢创新腾飞了亨通

  资金有了,设备有了,以前跟着崔根良干过的老员工也回来了,可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技术做支撑,崔根良的厂子效益不会有突破。那段寻求技术合作到处碰壁的日子,当时七都通信电缆厂老员工钱瑞记忆犹新。“那时跟着老板经常往南京跑,交通条件不发达,我们去南京要先从七都坐轮船到南浔,再搭乘汽车去苏州,再乘火车前往南京,往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钱瑞回忆说。可即使是如此麻烦,崔根良还是带着下属坚持高频率往南京跑,终于崔根良的锲而不舍感动了江苏省通信电缆厂的领导,1991年6月,江苏通信电缆厂吴江分厂挂牌成立。当年,厂子里的第一根电缆成功下线,投产当年的销售额就达450万元,创利税87万元。

  不过对于崔根良来说,这些成绩只是事业的起点,他的眼光更为高远。当时他的电缆厂办得风生水起,国内的电缆行业也很红火,甚至有不少同行前来取经,但此时的崔根良却将目光投向了光缆。据了解,当时江苏省的光缆项目还处于空白状态,崔根良却瞄准了这个承载着未来希望的新机会。他费尽周折,于1992年4月搭上了武汉邮电科学院的技术“高梯”,兴建了长江光缆联合公司,并选派了优秀员工前往学习最新技术。28天后,华东地区第一根合格的光缆成功诞生在崔根良的厂子里。

  技术的创新让崔根良尝到了甜头,1992年,崔根良又将眼光瞄向海外,从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引进了几十台先进生产流水线和检测仪器,高效率的技术改革让七都这个工厂的光缆产品质量与数量均大幅提升。1995年底,组建成功的江苏亨通集团公司销售再创新高,通信线缆产销量全国第一,光缆年产销量跻身国内前五名,至2003年,亨通光缆产销量居国内第二,亨通光电也在上海证交所成功上市。

  至此,在国内光电缆生产企业里,亨通集团毫无置疑是行业翘楚。有不少亨通的老员工都觉得他们的崔老板该歇一歇,摘掉“拼命三郎”的帽子了。但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现在亨通状况是不错,可千万别牛气,别沾沾自喜,一定要创新,一直关注未来的发展,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动。“他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下属。当然,他永远也是企业里那个最敢想敢做的人。

  2003年的光电缆行业,虽然中国国内光缆的生产量与日俱增,但是用于制作光缆的光纤技术、市场和价格都死死掌控在外国企业手中。崔根良提出,要研发中国的光纤项目,一时间语惊四座。国字头的大企业、研究所没有研究成功的项目,一个乡镇企业能创造奇迹?

  崔根良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从全国同行里请来了知名专家做咨询,指导自己的光纤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地改造装备、更换材料、调整参数,500多个日夜煎熬,亨通的研发团队成功研发了达到世界同行水平的光纤产品。这次的成功给亨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与无数的赞誉,这也让崔根良更有信心开展下一步的计划,他要研发光纤预制棒制造技术!

  不过这次的设想一扔出,崔根良立即受到各方面的反对。从亨通集团战略委员会的专家,到企业管理层。企业的研发团队也觉得老总的要求“不近人情”,各方面都觉得崔根良的想法过于大胆。因为,从十几年来国家部委推动的项目或民间投资的项目来看,巨大的投资换来的无一例外都是失败。可是,不研发就意味着永远受制于国外企业,永远只能看外国人脸色。“上!”越来越了解到这个项目风险的崔根良决心依然。他在某次与员工的谈话中提到他的初衷,“研发这个项目就像一个无底洞,每天都在烧钱,也不知道何时是个头。但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如果真的失败了,我就当损失了几个亿,那万一成功了呢?我们的企业不必再看外国人的脸色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崔根良说。

  经过1500多个日日夜夜,耗资共6个多亿,亨通的研发团队在无数次赴外调研学习,数不清的屡败屡试后,亨通自主创新研发的光纤预制棒终于成功面世,亨通完全掌握了光纤、光棒的核心技术,改变了光棒制造技术国外企业的垄断局面,奠定了中国在世界光通信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

  “任人不能唯亲,不能挑战企业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这个民营企业家没有“家族”气息

  从开始的年产值仅千万元到如今的营业收入超160个亿,亨通集团在崔根良的带领下实现了民营企业的华丽腾飞。如今的亨通集团,已经从单纯的国内线缆生产企业蜕变成一家拥有24家分公司、15个海外代表处,业务范围遍及41个国家与地区的国家级、国际化、多元化产业集团。在许多亨通人看来,他们的老总崔根良在下一盘大棋,一盘要将亨通集团打造成世界知名品牌的大棋。

  而要下好这盘国际化的大棋,企业的现代管理显得尤其重要。“作为民营企业出身的亨通集团,身上没沾上一点‘家族’气息。”2004年作为引进人才进入亨通、如今已是光棒研发中心副总工程师的肖华如是评价。他告诉记者,在刚进亨通的时候,心高气傲的他免不了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这家民营企业。不过没过多久他就改变了想法。“亨通的管理文化很好,所有进入员工都是凭本事吃饭,贡献得多报酬自然也就多。”肖华说。在人才引进方面,崔根良早就明确过,“用人惟才不唯亲。”记得有一次,亨通集团下属的某个分公司要提拔1名副总,当时有3人竞聘,其中一人是崔根良的亲友。结果是集团的一名大学生竞聘成功,这让许多刚到亨通的新员工惊讶不已。但这次竞聘也得到了崔根良的支持。他说,“我的家人有什么能力就做什么事,不能用人唯亲,

  不然对我们企业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是个极大的讽刺,不仅让有能力的员工丧失上升的通道,将不合适的人放在岗位上,也会对企业的发展有所阻碍。”

  此外,作为现代企业的标志,崔根良掌舵下的亨通集团,其企业管理制度化的落实都令这个企业成为了行业内引才揽才的强磁场。据了解,目前,亨通已经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不仅汇聚了行业内诸多的重量级人物,其发展战略委员会也聚集了国内技术、管理、战略等多领域的知名专家,其中还包括4名通信领域的两院院士。

  如今人才济济的亨通集团已经完成了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变,完成了从生产型企业向研发生产型企业的转变,它正全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蜕变,加速跻身世界知名企业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