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首届中国能源产业扶贫高峰论坛”在京召开。全国光伏扶贫工作组副组长、中利集团董事长王柏兴获得“中国能源产业扶贫卓越贡献人物”奖独份殊荣,中利集团创新推出的“贫困村光伏农场”精准脱贫模式也荣获了“中国能源产业扶贫模式创新”奖。本次论坛由中国改革报《能源发展》周刊、北京国发智慧能源技术研究院主办,绿能帮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承办。
论坛以“产业扶贫,共奔小康”为主题,邀请了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等政府领导,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利集团、通威集团有限公司、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70多家能源企业代表,以及业内专家和50多家贫困县代表400余人参加此次盛会。
针对“新能源补贴不能及时到位”“收益分配使用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光伏农业难以推进”等在光伏扶贫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处长曹哲表示,在国务院的协调下,各部委明确要进一步加大光伏扶贫工作力度,开辟光伏扶贫“绿色通道”,在指标下达、补贴发放、电费结算、土地管理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确保光伏扶贫项目顺利实施,实现预期收益。
中利集团董事长王柏兴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介绍了中利集团在产业扶贫中所做出的成绩,近十年来在贫困地区投资50多亿元,建设了6个制造企业,脱贫了3000多家贫困户。中利集团旗下腾晖光伏创新推出的“贫困村光伏农场”精准脱贫模式,实现了“光伏+农业+就业”的稳定叠加收益精准脱贫。为了更好的推进创新脱贫模式,中利集团发起成立了光伏扶贫基金,为没有投资能力的贫困县借入20%资本金,以取得银行80%扶贫贷款。迄今为止,与中利集团签订包县脱贫协议的贫困县数量达100多个,带动贫困村农业技术、配套业、物流等综合发展。今年,中利集团还筹备了30多亿元资金,为40多个贫困县垫资建设了光伏农场,其中12个贫困县在上半年已经并网发电,并实现了特色农业种植。
会上,王柏兴还给参会嘉宾晒出了光伏农场的收益账单:按一个贫困村建设0.5MW光伏农场项目(总投资约350万元)计算,根据一、二、三类地区不同的光照条件计算,前15年的脱贫收益:每年发电收益分别可达52万、51万、47万元左右;县政府自筹项目投资20%资本金、银行贷款80%的方案,贫困村扣除(15年平均)银行还贷、付息计算,每年(还贷约18.6万元、付息约7万元、运营维护等费用约4万元)累计支出为29.6万元,贫困村每年发电净收益分别约为22.4万元、21.4万元、17.4万元;光伏农场的特色26.4万元、22万元(后5年,或贫困县自筹投入,贫困村每年分别可达45万元、45万元、40万元以上的脱贫收益)。
中利集团创新的“贫困村光伏农场”精准扶贫模式,目前已为全国40多个贫困县4000多个贫困村,实现了“光伏+农业+就业”叠加收益脱贫,中利的目标是在未来三年,为全国200个贫困县的20000个贫困村建设属于贫困村自己的光伏农场,让贫困地区共享科技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