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综合赋能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党建引领 理想信念
党建引领

【吴江日报】创业创新的“引路人”

发布日期:2016-03-02      来源:光电产业网      作者: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      阅读:422 次


崔根良在光电光纤预制棒智能生产车间向科技人员了解研发生产状况。

(王炜摄)

  

    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使亨通成为中国在光纤通信领域唯一拥有光纤预制棒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为中国赢得了世界话语权;

  他勇于创新,带领亨通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先后获得工业领域最高奖——中国工业大奖、全球卓越绩效最高奖;

  他连续10次随同国家领导人出席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是受邀出席次数最多的江苏民营企业家……

  从创业到创新、从制造到创造,30多年来,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崔根良带领亨通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


  以坚韧之志谱写创业人生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开弓没有回头箭”

  说起吴江的产业,人们都会提到这里盛产的“两根丝”:一根是传统的蚕丝、棉丝、化纤丝,另一根是新兴的电缆丝、光纤丝。30多年前,崔根良正是从吴江的第一根丝开始艰难创业的。

  上世纪80年代初,崔根良从部队退伍后投身商海,在家乡七都镇的“隔壁”——浙江承包了一家乡镇企业。

  那时的崔根良,进材料、卖产品、调工艺、修机器、记账,里里外外一肩挑。发货时,一批三五吨的货,从上船、下船、装车、卸车,全靠他和挂机船船老大、货车司机三人肩背手扛,饿了就买个大饼啃啃。每次半夜骑车回家,还要在泥路上颠簸一个半小时。家人看着心疼,劝他别干了,崔根良却说:“人都是被逼出来的,开弓没有回头箭。”(下转03版)

  (上接01版)凭借能吃苦、善钻研和超乎常人的毅力,崔根良在异乡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这时,家乡七都镇的党委书记“三顾茅庐”邀请他回乡,担任濒临倒闭的吴江七都丝织服装厂厂长。

  “我是一名党员,党员就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现在组织上让我回去建设家乡,这是对我的信任和期盼,我怎么能回绝呢?”返回家乡后,崔根良一头扎进丝织服装厂,与员工们一起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白天黑夜连轴转。同时,他还亲自外出跑供销,奔波于几个省份之间,一出门就是两三个星期。几个月后,丝织服装厂就扭亏为盈,净挣利润60多万元。

  正当崔根良准备乘胜前进的时候,镇党委决定调他到镇上投资最大但亏损严重的乳胶手套厂当厂长。虽然崔根良只用了不到半年便扭转乾坤,但好景不长,国际经济危机与市场整顿的双重压力,让工厂彻底陷入绝境。

  出路在哪里?绝望之中,崔根良想起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国外光电缆产业方兴未艾,便突发奇想:自己当过通讯兵,如果将目标瞄准通信行业,或许能绝处逢生。

  经过细致的调研与分析,崔根良最终下定决心,放弃传统丝绸纺织产业,并于1991年开始筹办七都通信电缆厂。此时,光电缆行业这根丝,不要说在吴江,在全国也刚刚起步。

  几百平方米的破旧厂房,几台老掉牙的机器设备,一台报废的铁炉,还有120万元债务,这就是崔根良当时的全部家当。但他没有气馁,发扬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四千四万”精神,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通过“借鸡下蛋”——第一年干成了通信电缆;“借梯登高”——拉出华东地区第一根合格光缆,填补江苏省在光缆项目上的空白;“借船出海”——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流水线和检测仪器,为产品质量提升和出口海外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4年3月,崔根良正式组建省级公司——江苏亨通集团公司。1995年底,亨通通信电缆产销量已跃居全国第一,光缆年产销量跻身国内同行前5名……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四无资源、五无市场的情况下,崔根良用很短的时间,就带领亨通迅速甩开同行,成为行业龙头,站上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以创新创造实现产业报国

  “我们要有中国人造原子弹的精神”

  光纤是信息传输的“神经”,而此前光纤拉丝技术与光棒制造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他们死死卡住了中国光通信产业的“脖子”。尤其是光棒,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花了不少钱,但一直没能拿下。

  “总不能永远被别人压着!”2003年,当崔根良提出要自己研发、生产光纤时,这个决策震惊了光纤界。

  一个乡镇企业家是不是心太大了?崔根良说,不是“心大”,是为了“两股气”。一个是骨气:中国人做人做事就要有骨气,总不能永远看外国人的脸色搞生产;另一个是争气,要为亨通争气,更要为中国制造业争气,为中国人争气。

  说干就干。崔根良从全国请来了顶尖专家作咨询,指导刚组建的研发团队不断消化改造装备、更换材料、调整参数,经过500多天的苦战,终于拉出了达到世界同行水平的光纤产品。

  但崔根良清楚,光纤还不是最核心的,光棒才是光通信产业链上的最高端产品。如果没有自己的光棒,主动权还是控制在别人手中。

  为了尽快与全球光棒企业接触谈判,崔根良带领团队创造了一个星期绕地球一圈、考察5个国家的纪录。可即便想亲眼看一看光棒生产现场,日本一家公司也只是同意让他们隔着很远的距离看。此时,国外某公司主动找上门,愿意把整套光棒生产设备和技术打包转让。正当双方准备签约时,却因该国政府禁止向中国输出光棒技术导致单方面毁约。

  崔根良说:“看来,靠人家彻底没戏,只能靠自己。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我们就发扬中国造原子弹的精神。”

  研发光棒是个痛苦而漫长的艰难历程,1500多个日日夜夜,研发车间每天都在烧钱,而且是几万、几十万地烧。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研发人员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每次向崔根良报告进展时,他总是安慰:“不急不急,要精准,慢慢来。搞研发、攀登科技高峰,本身就有风险,哪有那么顺的?”话虽轻松,但崔根良其实比谁都急,压力比谁都大,实在忍不住的时候,他就到研发大楼周围转一圈,但始终没有踏入车间半步。

  投资6亿元,耗时多年,正是凭着“两股气”,崔根良以巨大决心扛住了压力,使亨通成为中国唯一掌握光棒尖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开发制棒成套设备的民族企业,彻底打破国外对中国的封锁,奠定了中国在世界光通信领域的地位,拥有了话语权。

  如今,亨通光纤年产量已从当时的150万芯公里发展到现在的6000万芯公里,占中国市场份额的25%,全球市场份额的13%。亨通自主生产的光纤大幅降低中国光通信基础建设成本,将中国光纤市场的价格拉低了逾90%;亨通自主研发的光棒,再次将光纤价格拉低近40%,为中国光纤到户、宽带中国、“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直到现在,美、日等国家也没搞明白,崔根良当年是怎么弄出光纤光棒的。”国内光通信领域的权威专家说。


  以“555”成就国际化企业

  “没有国际竞争力,国内市场也不会持久”

  光纤光棒的成功研发,给崔根良增添了无限的信心,也给他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无形资产,但是,崔根良没有停下脚步。他明白,亨通目前的发展已不仅仅是为了盈利,而要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最初几年,亨通在国际市场年年亏损,不少高管疑惑:“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国际市场还倒贴钱,到底图的什么?”崔根良说:“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国际化是一条必由之路。一家企业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那它的国内市场也不会持久。”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很多企业在国际市场打了退堂鼓,崔根良反而更加坚定:“国内市场打的是阵地战,打下了就不能丢;国际市场打的是攻坚战,别人退出之时就是我们进入之际。”

  崔根良制定了国际化“三部曲”。第一步是市场国际化,先把产品打出去,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达到一定的占有率;第二步是资本国际化,在当地建生产基地,不仅能减少成本,还能充分融入当地市场;第三步是品牌国际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全球接受。崔根良说,中国有很多企业,产品走向了国际,但好景不长,就是因为不注重质量和品牌。所以,品牌国际化必须要实施。

  同时,崔根良还为国际化制定了“三个五”目标:50%以上的国际市场,50%以上国际资本,50%以上的国际化人才。2012年,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视察亨通时高度肯定:“什么叫国际化企业?亨通这个标准可以做参考。”

  一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2012年,埃及政局动荡,亨通在开罗的办事处都能听到枪声。欧美企业纷纷撤离,但亨通坚持了下来,一年后成为埃及电信市场的中国唯一光纤供应商。

  如今,“亨通”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完成商标注册,相继通过美国、挪威、英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的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健康体系等各类国际认证;先后在全球30多个国家设立海外营销技术服务公司,在南美、南亚、东南亚、南非、欧洲等地拥有研发生产基地,产品及服务覆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光纤通信、智能电网领域规模最大的系统集成商和网络服务商,连续11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企100强,跻身全球光纤通信前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