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综合赋能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党建引领 理想信念
党建引领

【苏州日报】一个模范践行者的故事——身边人讲述自己与崔根良的亲身经历

发布日期:2016-03-01      来源:光电产业网      作者: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      阅读:586 次

近日,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崔根良被授予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通过崔根良六个身边人的亲身经历与讲述,我们可以更多了解这位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践行者。


  当企业家真不容易

  讲述人:亨通港务公司总经理钱瑞

  我和崔总认识近30年。

  1989年,国际形势突变,我们的乳胶手套厂倒闭了。崔总曾当过通讯兵,很快决定转产做通信电缆。面对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无设备厂房的困境,他想方设法找到省通信电缆厂寻求帮助。当时,为了取得对方的技术支持,我们不知跑了多少趟南京,遭遇了无数个冷脸。最终,是崔总的执着打动了对方,省通信电缆厂吴江分厂也由此成立。

  为了解决厂房和供电问题,当时七都乡里给了我们一个倒闭的农机厂翻砂铸造车间。车间里满屋子的灰尘,满院子的杂草有一人多高。崔总二话不说,带着我们清理车间,每天身上脏得像煤矿工人。为了既快又省地解决用电问题,崔总又带着大家把一根16米长的水泥电杆扛到车间周边的荒地里,架起第一根高架线。

  除了干体力活,崔总还要想办法筹集资金,为生产经营做准备。创业初期,他没有节假日,每天晚上十点之后才下班。为了开发市场,他经常出差在外,但不管什么时候回来,首先要到车间走一遍。有时候早上到公司的时间,比我这个管生产的副厂长还早。我们常常感叹:当企业家真不容易。

  在崔总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自己改造设备,用人工加机械的方式突破了诸多技术瓶颈,建厂当年就生产出1200对大对数电缆。


  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讲述人:亨通光棒研发中心副总工程师肖华

  光纤是信息社会的载体,光棒是光纤的核心技术,此前一直被少数国际大企业垄断。突破光棒技术,实现光棒的中国制造,是我们民族产业的梦想。

  2005年,崔总希望通过合资实现光棒自产。他曾带团在一周内考察了德国、芬兰、美国、日本等国家,与光棒巨头藤仓、古河电工、OFS等国外企业谈判不下50场,但得到的回答都是“不可以,对不起”。甚至连参观光棒生产车间,也被日本企业拒绝。

  “放弃光棒,就要永远受制于人;自主研发虽然面临很大风险,但我们不能退缩,只能放手一搏。”当时,在崔总的强力支持下,我们根据掌握的现有技术,采购了部分光棒研发设备,自己摸索开发核心技术。然而,面对技术密集、投入巨大、人才匮乏等现实困境,研发之路充满坎坷。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段时间崔总曾多次走到研发大楼门口,但都停住了脚步,因为他不想给我们压力。

  2009年底,我们首批合格光棒下线了,崔总这才第一次迈入研发大楼。他感慨地说:“我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成功的喜悦还没过去,更严峻的挑战接踵而来。当时,光棒产业化的第一批产品就出了质量事故,损失200多万元。在崔总创新提出的“产业链管控”决策下,集团上下游合力提高光棒质量,使光棒成功实现了达标量产。


  企业党建关爱员工

  讲述人:亨通集团党委金融支部书记周健心

  2011年,亨通集团员工已超过8000人。在一次党委扩大会议上,崔总说:“一线员工越来越多,他们在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我们很难了解。集团每一名党员干部要把党员联系群众的作用发挥出来,关心好身边的职工。”

  那次会议后,亨通集团“党员干部结对联系职工制度”就开始酝酿。而且,崔总还亲自参与制度的制定。他说,亨通建立这项制度,为的是真正起到效果。集团现有多少困难职工?从集团高管到支部书记,再到普通党员,每人联系多少比较合适?制度推开后如何落实、监督?这些都要做到可操作,有实效。

  崔总平时很忙,但为了这项制度,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加班,让每个人找数据、提意见、出主意。

  2011年8月,亨通集团“党员干部结对联系职工制度”正式实施。作为金融支部书记,我一共结对联系了12名普通职工和4名困难职工。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下属线缆公司员工顾玉根,他早年患有间歇性精神障碍,和80多岁的老母亲住在一间危房里。这两年,通过政府补贴、亨通慈善基金和我个人的资助,顾玉根母子搬进了新房。搬家时,顾玉根握着我的手说:“感谢亨通集团、感谢集团党委,让我们苦人家也有了新房子住。”


  大善不言行善到底

  讲述人:亨通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徐云峰

  1997年1月,我刚到亨通工作,崔总交代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我代表他去七都敬老院,为每位老人送去300元的春节慰问金。

  20多年来,亨通发展越来越快,但崔总关注慈善公益事业的心从没变过,对慈善投入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崔总常说:“慈善工作要从粗放走向规范、透明,要有公信力。”

  2011年,崔总个人与亨通集团捐资5000万元成立亨通慈善基金会。作为省内首个民政部直管的非公募基金会,崔总希望基金会能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模式,直接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

  崔总还从制度上保障慈善资金的来源稳定,明确从2012年起,集团下属各公司每年利润的2%注入基金会。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每年将自己的工资收入全部捐赠给基金会,累计金额达3000多万元。

  这些年,亨通的慈善公益事业从本地辐射到全省、全国,连续五年结对苏北贫困村,帮村里改善基础设施;为云南少数民族100名先心病儿童提供手术救治费用;为西藏的幼儿园捐赠教育设施;关心重庆山区的留守儿童;在新疆伊犁设立教育专项基金;在江西广昌改建山村小学等,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真水无香,大善不言”,崔总说,做慈善要用心去做,不要有功利心。只要亨通继续发展,只要他有这个能力,亨通的慈善事业会一直做下去。


  三次鼓励改变一生

  讲述人:亨通财务公司营业部负责人吴月芳

  进入亨通18年,我从一名后勤员工成长为管理人员,离不开崔总对我的三次鼓励。

  2002年上半年,那时我还是后勤服务员,业余时间自学了大专,考取了会计证。有一天,我正为客人准备茶水,崔总突然问我:“小吴,你不是自考了会计大专,集团下属线缆公司刚发内聘公告,招聘商务人员,你不去试试?”

  “我没注意,我也可以参加吗?”当时我就愣了一下,“崔总这么忙,竟会关注到这种小事,我真的很感动。”但那次竞聘我落选了。

  三四个月之后,集团下属亨通光电又发出招募出纳的内聘公告。第一次的落选,让我失去了继续应聘的勇气。正在犹豫的时候,崔总又鼓励我说:“你符合招聘条件,应该再去试一试!”

  直到报名截止前两天,我还是没能下定决心。这时,崔总遇到我,又问起了这件事。

  “我不是科班出身,第一次参加内聘落选了,这次肯定不行。”

  “去都没去,怎么知道不行?听我的,快去报名!”在崔总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报了名。幸运的是,这次我被录取了,从后勤岗位走上了财务专业岗位。

  经过在财务部10多年的锻炼,我的专业技能有了很大提升。可以说,是崔总的三次鼓励改变了我的人生。


  无情背后满怀深情

  讲述人:崔根良外甥陆利斌

  在我心里,舅舅既亲切又严厉。

  我们家族每个人头顶都带着亨通的光环,事实上亨通与我们却没有多大关系。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崔根良那么多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却很少有人在亨通工作。”因为舅舅有个原则,亨通不做当地供应商生意,也不许家族成员和亨通发生经济来往。那时,我觉得舅舅是无情的。

  后来,我逐渐长大了,对舅舅的看法也随之改变。他表面上看似无情,实际上对我们满怀深情。

  我考上震泽高中,舅舅送我去学校报到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舅舅没有上过高中,很遗憾。你要认真学习,将来考上好大学,让晚辈们都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舅舅的话深深印在我脑海里,高中三年,我从未敢放松。

  2009年,我从英国留学回来,到舅舅厂里学习。当时,他给了我两个方案,一是去亨通在巴西的工厂,二是去亨通地产。同时明确,当我对自身未来规划有明确想法的时候,随时可以离开。思索再三,我选择了去亨通地产。

  2010年,我离开亨通自己创业。当时,光伏企业遇到行业危机,厂里一夜间没有了订单。舅舅鼓励我:“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他多年来用心良苦的培养,帮助我挺过了难关。如今,我在光伏行业已摸爬滚打了6年,事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