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总统武尔夫先生在2016年全球社会企业家联盟举办的第二届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上曾提出:
工匠精神是中国企业转型的必备条件,工匠精神不但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迷茫中走出去,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的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那些百年老店承担起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那些新兴的企业也加入行业,为建设中国更好的明天而奋斗。
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需要向大国工匠当榜样,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事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制造现代人民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朋友,大家好!我非常高兴今天下午可以跟大家在这里欢聚一堂,我也非常高兴我可以在APEC亚太经合组织这么豪华的会场给大家做演讲。亚太地区的越来越重要,原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可能是在欧美之间,但是现在,世界经济的中心已经移动迁移到东方和中国去了。这样一来,“一带一路”的倡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通过“一带一路”这个巨大的项目,我们可以把欧洲、非洲和亚洲联合起来,我们可以给东亚的地区带来和平。
再来到北京,我感到十分高兴。见到大家,我内心十分地愉快。我经常到中国访问,我所看到和听到有关中国各个方面的情况,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地印象。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积极向上,对待中国热情、肯干,具有奉献精神、挑战精神。另一方面,中国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当上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国的未来也将非常辉煌。毫无疑问,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德国作为中国一直以来的朋友,希望给中国各方面支持。欧洲人和中国人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凡事为对方着想,大家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欧洲人可以从中国学习很多东西,比如说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我们有共同的美德,中国和德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高效的国家,我们在工作方面非常给力,投入很多,我们非常重视创新。我们一起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我们希望我们有公平朋友间的关系。
中国和德国都是非常有商机的,其中一个是我们企业可以进行现代化改变,中德两国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德国的表现比较稳健,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德国的工业实体经济。在德国,工业给GDP的贡献率为30%,比较高一点。因为我们有这么强大的工业,所以我们在过去的十年中,就业岗位数量可以增加12%。德国的这些经验告诉中国,继续发展工业,推动工业化的升级,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依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德国和中国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密切地合作,李克强总理说了,合作领域和内容非常丰富和广泛,双方用智慧、技术抓好落实。我认为,通过工业4.0的新方案,我们可以大大减少我们的成本。一个汽车从定单到汽车,时间可以减少,在生产方面,我们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效率。德国有工业4.0,中国有“中国制造2025”的方案,因为现在有了3D印刷,可以把脚的尺寸发过去,可以把鞋子打印出来。我们一直觉得制造业不能没有,做更快、更好、更高效的汽车和船,这是我们一直非常重视的。
我当总统的时候,也接待了李克强总理。他观察到了中国企业家吃螃蟹,只吃最鲜美的部分,其他的部分就扔掉了。 而德国企业家非常注重研究他们吃螃蟹,注意到了边边角角的部分,一定要把螃蟹吃的干干净净,把最小的一块肉都要吃到。我觉得这个意思也可以告诉我们,工业4.0算是一种最佳化,如果我们把德国的工业4.0和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结合在一起,肯定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共赢。
还有一个例子,比如说车速达到100之后,有一些车可能会振动并产生一些噪音,有的人会说,就是这样的,这不是正常的吗?但是德国的工厂要求,无论车速是多高,都不应该有这种噪音。所以他们会继续研究噪音是如何生产的,可以如何消除它。德国的工程师整日整夜的这个问题,想办法一定要解决。因此,德国制造的汽车车速超过200,噪音还是没有的。所以,保时捷、奥迪、奥马、奔驰这些品牌有相当的领先地位。
我发现,在很多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比如说在中国,发展的人都觉得他们应该生活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在墨西哥,大家都希望生活在墨西哥厂,土耳其人都希望住在伊斯坦布尔。在德国不是这样的,德国的大城市都非常小,柏林首都人口只有300万,汉堡、慕尼黑不到200万。在德国非常著名的企业不是来自柏林或者慕尼黑、汉堡,他们是来自德国的一些小镇,他们是来自小镇、小地方的小公司,但是他们的创新性特别大。他们很多都是百年老店,长期专注于一个领域,精益求精,就像一个放大镜下组装手表的老将一样,他们孜孜不倦追求的不是翻新,而是组装更加精简、精密、精细,质量更加精良。当然,稳健不意味着守旧,德国企业家凭借着销售额4.6%投入给研发,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他们把6.8%投入到研究当中去。根据欧洲政局统计,德国人均专利申请数量是法国的2倍、英国的5倍、西班牙18倍,所以你应该不断地创新。比如说一个人在骑自行车,你不努力骑,你不动,你就会倒下来,企业也是这个道理。
再看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出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它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想,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地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所以我们应该商量,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中国和德国可以如何进行合作,创造一个新的工业局面。
显然,工匠精神是中国企业转型的必备条件,工匠精神不但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迷茫中走出去,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的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那些百年老店承担起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那些新兴的企业也加入行业,为建设中国更好的明天而奋斗。工匠精神起始是对自身的不断追求,中国企业该如何辅助?我们应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这也是今天可以讨论的很重要的主题。
德国的制造业曾经也经历过粗造滥造的阶段,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的蜕变。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需要向大国工匠当榜样,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现代制造人民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我原来在中国去过不少的地方,包括一些大学,比如说上海的同济大学、安徽合肥学院,我在这里碰到非常有激情、非常有野心、非常优秀的一些学生,我发现中国的大学生和德国的大学生有一个区别,这个区别是因为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和中国是不一样的。因为在德国有很多成绩非常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他们不想上大学,尽管他们有这方面的成绩,但是他们觉得他们要学一个职业。双轨制职业教育系统把实践和理论学习结合在一起,今天在企业里学一些实践的知识,两天在职业学校学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德国非常熟练、优秀的技术工。可以说他们是德国制造业的秘密武器,他们有工匠精神,他们懂得理论,也懂得实践。所以他们帮助德国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世界一流”。
可能很多人觉得上大学是最好的,当然,在每个国家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学子,他们很聪明,他们可能写一本书,但是坦率地说,因为你的书非常专业化,所以没有人看这本书。但是,如果一个人做实际的工作,比如说他盖一个房子,而这个房子在几百年之后还没有塌下来,这算是非常得到社会认可的一个事情,而这个就需要那种工匠精神。
实际上在德国社会中有很多是出身学徒而有大作为的实例,一个就是汽车之父戈特利布·戴姆勒,他出身于一个做面包的家庭,中学毕业以后就在汽车领域做学徒。或者是博世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他在20岁出头做过几年的学徒,也没有大学的学历,但是还是创了现在非常有名的博世公司。我知道在中国有很多来自草根,发展非常快,现在非常有名的老板企业家,我知道这些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非常负责任的,对他们的家庭,对他们的雇员和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客户,对他们企业的所在地非常负责任。我知道在座当中有很多这样的成功负责人企业家,预祝大家能取得圆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