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综合赋能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赋能服务 公平贸易
赋能服务

美国扼制中国创新发展的武器(一):专利池

发布日期:2024-07-26      来源:光电产业网      作者: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      阅读:309 次
为什么中国各界包括专利主管部门花费了巨大的努力试图建立一个成熟的国际化专利池,但是至今依然未能有一个成功的案例?

为什么历史上和现存运行成功的专利池,其背后的真正主导权都可以归结到美国利益相关的实体?
这里面可能就蕴含了一个“专利池”本质的基本逻辑,也是美国一部分知识产权战略家秉持的观点。
他们认为,专利池“可以为美国创造一个更加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的基本原理是,美国可以通过鼓励更多人进入到专利系统中,挖掘创新,并将创新演变为授权专利,进而将授权的专利,通过各种策略来行使专利权,并从中获取战略优势。
其中,授权许可就是一种策略。他们认为这一途径在美国和他国(主要是中国)的创新战中会大有可为。总体来看,美国政府会推动许可活动以促进美国的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国会也会指示对联邦资助的研究项目授予专利和许可。
美国这部分战略专家认为中国过去几十年在创新上取得的成就已经威胁到美国创新的全球领导地位,因此建议美国应该制定针对中国创新战的反击战略。
而重振“专利池”恰恰被他们认为是其中一个可以对中国创新战展开反击的首选策略。
为什么“专利池”会有这样的功效?到底是哪些美国专家在做出如此判断?真实的理由又是如何?
有关于这部分的讨论出现在2020年一篇名为《创新战争》(Innovation Warfare)的论文中,论文的三位作者:Jeanne Suchodolski是美国海军总法律顾问办公室的律师,当时担任海军水下作战中心Keyport分部的专利和知识产权顾问。Suzanne Harrison是Percepience,LLC的创始人,她被中国读者所熟知是因为她撰写的《董事会里的爱迪生》等企业一线知识产权心得。Bowman Heiden是知识产权中心的联合主任,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客座教授。
这篇论文对于从事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和中美创新竞争方面研究的人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全新视角看到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在美国创新中的地位,以及为何在与中国的创新竞争中会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我认为讲得很透彻,站位也够,而且比较符合最近几届美国政府对于中国崛起应该如何应对的基本立场。
因此,对于这篇论文所展现的多个方面,我认为是非常不错的,我在后续会逐一结合我对中美创新和专利竞争的理解和观点,形成多篇心得。
此为第一篇,主要涉及与专利池有关的讨论。
实际上,在论文中,对于专利池部分的描述并不多,加起来只有一页纸。他们的观点是重振专利池,因为如上所述,这是对美国创新生态有益的。
首先列举了一个美国早期飞机专利池对于确保美国相对欧洲更具竞争力的案例,并认为到后来上世纪20年代的无线电和电子通信行业的专利池确保了美国的领先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政府成立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以协调新兴航空领域的研究,并赶上欧洲的技术领导者。当航空业参与者之间的合作随后被证明很困难时,海军助理部长富兰克林·罗斯福聘请了NACA来促成制造商飞机协会的成立和必要专利的交叉许可。在20世纪20年代,政府在影响RCA公司和专利池的成立时采用了类似的策略,以确保美国的竞争力,防止外国统治新兴的无线电和电子通信行业。”

其实,这篇论文对于中国最大的影响在于美国是如何看待创新的。其中有几点我认为总结的很到位。
一是创新是国家基础设施理论。"创新"被定义为将发明转化为有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包括为此开发必要的基础设施。因此业组织设计、分销网络、法律框架、金融和制造业的同步发展使得这些发明及其随之而来的利益能够作为新的有用产品和服务提供给美国社会。
其实这一点对于中国的启示还是很大的,目前中国虽然非常重视创新,但是可以看到仅仅在创新的法律保护上,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更不要提将创新的外围扩展到金融、商业组织和营销上了。这种孤立的状态不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其实就是一直困扰中国创新一直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
但是,该论文还是对中国创新予以了高度关注,才会将中国的创新战视为是针对美国创新基础设施的一种竞争战略。进而将参加“创新战”的国家视为对美国构成国家安全和经济风险威胁的,因为这些国家威胁着作为经济实力和繁荣根源以及军事技术优势根源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是创新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驱动力。文中认为,创新是军事技术优势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支柱和驱动力。美国创新生态系统的恶化对国家安全和经济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美国创新生态系统的恶化也对美国行使国际领导权的能力产生了不利影响。创新能力的软肋是对手可以利用的潜在弱点,从而削弱国家的军事或经济实力。这一点在中美创新战中,是与当年美国和英国竞争所不同的。

图片

三是知识产权是技术和控制的交叉点。文中认为,保持领先不仅仅是要依靠创新,还需要利用多种形式的控制地位来获得并保持对竞争对手的战略优势。而知识产权正是技术创新和控制获得优势地位的融合点。
从中也能看出,美国在“创新—掌握知识产权—控制全球技术和市场—反哺美国创新”上的一个基本逻辑。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对于中国最具创新性的华为会极尽全力打压,就是华为的创新能力破坏了美国既得利益而统治全球的这个创新链条。
图片
所以,从以上角度,就能理解为何作者会认为重振专利池会是一条应对中国创新战,美国可以采用的反击战略。
例如,专利池鼓励美国进入新兴技术领域,同时对专利池所涵盖的特定技术产生偏好。即使中国公司在该池下获得许可,这些中国公司仍将推进一个首选的技术未来,正如该池的技术和许可条件所体现的那样(注:言外之意,被美国技术控制领导)。
因此,作者建议应进一步调查公私部门在形成下一代技术专利池方面的合作,以此作为建立控制地位和促进这些技术行业增长的一种手段。创建类似于无线通信的此类池(注:当年利用专利池抵御国外技术领先),可以创建一个更强大的美国创新生态系统。
以上就是本文作者提出的一些有关美国创新和专利池,在应对中国创新战时的一些建议。未必这样的建议会是大多数人的观点或被接受,但是至少从一定战略角度凸显了美国一部分知识产权战略专家对于中美竞争下的知识产权深度思考,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实际上,如果回顾一下美国专利池的历史,也能有一部分内容印证以上的战略判断。
专利池在美国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早年间,随着工业革命之后引发的科技大发展,上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大到汽车、飞机,小到缝纫机、浴缸、门部件、葡萄干种子、杯垫制动器等都形成过专利池。
但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一直到1995年的五、六十年间,美国的专利池几乎消失了,或者说进入了衰退期,原因就在于美国的反垄断政策。
而一些专家学者也直言不讳,认为专利池日渐式微的部分原因是大多数专利池实际上就是卡特尔,而这正是反垄断部门所重点关注的。
那么为什么到了1995年,美国负责反垄断执法的两大部门——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一同出台了《知识产权许可反垄断指南》。其中虽然对专利池的反竞争影响(即集体限制价格或产量、操纵价格和瓜分市场)提出了应该保持警惕,但是还是肯定了专利池带来的一些好处:可通过整合互补技术、降低交易成本、清除封锁以及避免代价高昂的侵权诉讼,带来有利于竞争的好处。
总体的大环境还要配合美国对于全球的政策变动,而并非美国的反垄断执法部门突然之间实现了180度的转弯,认为执行了半个世纪的对专利池卡特尔行为的严厉监管,突然就放松了。
其背后还是为了配合美国在1995年的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重新架构,并将知识产权列为WTO三大支柱之一。因为,美国很清楚,可以利用WTO将美国的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对全球进行输出,因此原来认为在美国国内会引发卡特尔的专利池,也因为WTO新贸易框架,成为美国可以依靠对外输出“专利池”而达成对其它国家技术领先和控制的工具。
所以,在1995年,美国司法部才先后批准了MPEG 2、DVD等几个专利池,认为其不会反竞争。但实际上,这些专利池的组织者在当初审批之前,都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态来看待反垄断问题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再来看当代活跃的几个专利池及其管理者,可以发现,基本的控制权完全是掌握在美国手中的,日本、韩国、欧洲等企业虽然也拥有很多专利,但是在战略层面的规则制定上,美国的影响力依然是最大的。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一直热衷于组建专利池,但是无论从基本理念、技能和整合能力,都缺乏足够的综合能力来解决细节上的问题,更不要提能够站在国家竞争战略角度去思考中国自己专利池对于中国技术的全球扩赛和影响力提升的积极作用,以及反向扼制美国了。
所以,这是中国专利战略层面对于专利池的作用完全缺乏思考,而将大部分时间纠结于细枝末节而一事无成的根本原因。
目前唯一的例外,就是华为以及华为能够影响规则的专利池。但是华为也只能从商业行为上试图通过专利池将利益最大化,很难从企业角度来考量国家战略层面的问题。包括未来华为主导的专利池是否会遭遇美国的政治打压,都尚未可知。
因此,中国在“专利池”与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之间关系的认知短板,目前来看还需要尽快补齐。


来源:原创 吴征高低 企业专利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