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内容
优化质量供给体系,重点围绕先进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四大主导产业,推进质量比对、质量攻关、质量合格率提升三大工程。开展高成长企业质量筑基工程,年内遴选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质量品牌企业200家,年内新增“苏州制造”品牌认证企业产品50个,培育“江苏精品”认证产品10个,加强对质量品牌标杆企业的宣传。推动首席质量官制度扩面提质,力争全市75%规模以上企业、50%中小微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 依托“苏州市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线上标准检索和阅览服务。 大力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作,建立首批200家培育企业库,开展培训和上门指导,力争年底有一批企业取得“三同”证书。 引导认证机构加强对复工复产企业的技术服务,开辟线上咨询、受理、评价等综合服务通道。 推广运用江苏省检验检测监管服务平台(苏检通),方便企业查询资质认定检验检测资源。 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帮助300家中小企业解决产品研发、制造、质控等全生命周期计量难题。 深入产业园区,设立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质量赋能站,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综合服务。
政策解读
组织开展苏州市质量奖(申报途径:http://8144.zjsz.js.cn:8080/)、苏州市市长质量奖等质量品牌荣誉评定活动,推出一批质量管理水平高,经营绩效卓越的优秀企业,树立一批质量品牌标杆。开展第三批“苏州制造”品牌认证工作,年内推出50个左右认证企业产品,助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提升我市企业质量品牌影响力。 利用苏州广电、苏州日报等媒体平台,对我市质量奖企业、“苏州制造”“江苏精品”品牌认证企业开展集中宣传推广,提升品牌知晓度与影响力。全面推广首席质量官制度,组织开展质量在线培训,帮助企业远程诊断质量问题,计划年内在线培训约4000人次、现场服务企业约100家左右。
依托“苏州市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网址:http://www.szbz.org/),向中小企业提供线上标准检索和阅览服务。
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三同”)是指按照相同标准、相同质量要求,在同一生产企业生产既能满足境外特定目标市场要求又可内销的产品,对提升企业产品信誉、扩大企业知名度、提振消费信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强宣传培训,组织开展“三同”培训班,解读“三同”政策。发放“三同”工作调查问卷,及时了解企业发展“三同”产品的意愿和需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重点培育,建立200家左右的培育企业库,并从培育企业库中选取部分企业,由技术指导团队送服务进企业,进行现场对标提效诊断,年内争取有一批企业获得“三同”证书。
积极引导认证机构加强对复工复产企业的技术服务。开辟线上咨询、受理、评价等综合服务通道,采取线上认证申请受理、延期现场审核检查、优先安排3C认证等方式进行办理。对有效期满或需监督审核及再认证维持的认证证书,认证机构顺延既有认证证书有效期至疫情解除后3个月。对于受疫情影响停产而不能接受监督审核检查的企业所持有的认证证书,认证机构对认证证书实施暂停等处理的时限,可延迟至疫情解除后3个月。
江苏省检验检测监管服务平台(简称苏检通,网址:http://www.sujt.org.cn/)面向社会以及所有检验检测机构。通过平台可以进行有关检验检测的政策咨询以及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的事项。同时,为所有全省的检验检测机构提供平台用户名和密码,检验检测机构可以访问更多的资源和信息,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组织制订《苏州市“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方案》。从深入开展调研走访、优化提升服务能力水平、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推进建立长效机制四个方面入手,着力汇聚全市计量资源和力量,聚焦当前中小企业计量需求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施“测”服务,全面提升计量服务效能,进一步优化计量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不断夯实中小企业计量基础,充分发挥计量在“稳企强链”和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全年计划重点服务中小企业315家。
“质量赋能站” “质量赋能站”面向开发园区、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集团),为相应区域及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涵盖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质量管理等要素的“规范化、精准化、协同化”的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目前,已在高新区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企服中心、苏州创元集团等地建立3个“质量赋能站”。 各站点按照统一服务项目、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人员管理的要求,紧贴企业开展管家式服务,为企业开展质量基础知识宣贯,制定专家宣讲和问诊时间表并定期公告。通过质量技术帮扶、质量对比提升等行动,助力园区版块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探索运用市场监管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小个专”市场主体提供综合服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