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洲理事会(EuropeanCouncil)举行了一次峰会,再次聚焦于中国,并决定是否应该再次对其持强硬态度。欧盟对中国产业政策、网络安全和中美贸易战的担忧日益加剧,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让中国问题再次回到了欧洲的议程上。
从表面上看,欧盟对华态度的转变来自政治和安全方面的考虑。然而,经济才是推动这一变化的最大因素。此前,欧盟对中国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试图从中国的快速增长中获益,商业利益一直是其优先事项。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2018年,中国占欧盟商品进口的1/5左右,占欧盟出口的1/10以上。
在过去的两年中,特朗普政府的国防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明确表明,美国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经济和技术霸权的竞争中,均把中国视为一个强大的对手。推动美国政策转变的逻辑,同样也促使欧洲改变了立场。但可以肯定的是,欧洲政治家不太可能像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Mike Pence)2018年在哈德森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演讲中那样,公开对中国采取鹰派立场。但欧洲领导人越来越多地同意美国某些基本原则,即与中国的竞争现在需要对政策工具进行全面改革,对中国不对称开放的时期已经结束。法国总统埃马纽尔·马克龙在最近的欧洲峰会之前,将这一时刻形容为“欧洲觉醒”。
2019年3月,欧洲各国元首就一份新的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战略文件展开辩论,该文件将中国描述为“追求技术领先地位的经济竞争对手,以及推动另一种治理模式的系统性竞争对手”。文件中建议欧盟改变从采购到数据、从反垄断规则到电信、从工业战略到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政策。
认为中国的日益壮大将威胁其发展。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以及利用这一影响力的意愿让欧盟成员国感到不安。法国、英国、荷兰、丹麦和瑞典等国在进行类似的辩论。德国经济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辩称,中国不断增强的技术实力,是欧洲需要一个新的产业战略、支持地区龙头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的竞争会给德国未来的繁荣带来风险。2019年1月,德国主要商业游说团体德国工业发展局(BDI)呼吁让德国经济“更具弹性”,以应对与中国“国家主导的经济”竞争所带来的危险。
抱怨中国市场不透明。中国是欧盟重要的投资目的地和来源地。然而,一些欧盟国家的政府抱怨称,中国歧视外国企业,迫使它们放弃技术,而中国政府的外国投资是不透明的,有可能让进入国负债累累。德国工业发展局(BDI)在一份政策文件中表示,中国政府的补贴导致了钢铁等市场的产能过剩和其他扭曲。中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国有银行提供的软贷款,给了企业收购国外科技公司的支持。同时,欧盟还抱怨中国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总以发展中国家自居,为其封闭的经济和不公平的贸易做法提供借口。
担心中国对欧洲优质资产的收购。2016年,中国在欧洲各地的投资收购以40%的速度增长。中国对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和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等公司的高调投资,引发了德国对中国进入欧盟经济敏感领域的担忧。2017年,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要求欧盟委员会处理中国在欧洲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战略投资问题。2018年,德国政府首次利用2017年通过的外来投资法,阻止中国烟台台海集团收购莱菲尔德金属旋压机制造公司(Leifeld Metal Spinning)。2019年4月10日,欧盟新的外国投资筛选机制(screening mechanism on foreign investments)正式生效,新框架以欧盟委员会2017年9月提出的建议为基础,将有助于维护欧洲的安全和与欧盟外国直接投资有关的公共秩序。目的是将外国投资排除在“关键基础设施”(包括能源、运输、通信、数据、空间和金融业等)和“关键技术”(如半导体、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之外。虽然该框架表面上针对的是所有外国投资,但主要目标还是中国。
在原则性问题上,欧盟仍是一致对外。在关键领域,欧盟在中国问题上表现出了团结。近年来,欧盟加强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力度,允许它对过于廉价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更高的关税。欧盟也拒绝给予中国在世贸组织中的市场经济地位,建立新的程序来协调对国家安全威胁的投资筛选,并设计了与“一带一路”倡议竞争的互联互通倡议。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些欧盟大国与中国有着特殊的双边关系,这可能会削弱欧洲的更大努力,但各国领导人终于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英国似乎已经结束了与中国关系的“黄金时代”。即使是意大利,在签署“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也采取了行动,使罗马能够将华为排除在其5G网络之外。毫无疑问,中国在欧洲的政治影响力正在扩大,但这些关系的根源是不牢固的。
部分国家为了利益尝试与中国进行合作。欧洲怀疑者指责“一带一路”倡议不透明,在战略上咄咄逼人,将沉重的债务强加给接受国。而意大利却加入了“一带一路”倡议。协议草案称,两国计划“探索所有合作机会”,意大利有可能向中国牵头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借款。意大利经济部长乔瓦尼·特里亚(Giovanni Tria)引用了一句古老的意大利谚语,“如果你不在谈判桌上,你就在菜单上。”他认为,意大利可以成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桥梁,并帮助阻止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方式”。
与美国既存在排斥又需要结盟。从马克龙到容克,欧洲领导人均告诉美国总统,欧盟和美国应该建立一条共同阵线,对抗来自中国的经济威胁。然而,特朗普的回应是,欧盟“比中国还糟糕”——短期内合作的范围将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此外,美国对钢铁和铝征收232项关税、威胁征收汽车关税,以及在世贸组织改革问题上均与欧盟出现了裂痕。欧盟同样对美国不信任。欧盟不愿接受美国的建议,禁止中国的技术进入其5G无线网络,或者采取其他可能被视为“保护主义”的措施。然而,美国和欧洲在本质上对中国有着同样的关注,而且为了推行有效的政策,双方都越来越需要对方。美国已经开始意识到与欧洲合作的重要性,美国最近向欧洲派出了广泛的跨机构代表团进行商谈。议程包括贸易结构、数据流动、国防工业基础、在关键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分担安全负担,以及中国经济和技术实力对世界各地的民主和人权构成的具体挑战。同时,跨大西洋机构已开始将中国列入议程:例如,北约(Nato)正准备评估中国投资欧洲数字和物理基础设施对安全的影响。
目前,欧盟发布《欧中战略展望》报告,表示欧洲对中国发展表示的不安,表明未来欧洲在经济、贸易等方面对中国的强硬立场。同时,原则上,欧洲对中国的新姿态促使其将成为美国更有价值的合作伙伴。与欧洲合作不仅增加了美国的影响力,还有助于确保美国的政策不会因与盟国之间缺乏共识而受到损害。例如,美国可以单方面限制中国投资者、公司和研究人员使用美国的先进技术。但是,如果中国仍然能够从德国或英国获得类似的技术,这一措施的效果将会减弱。同时,欧美当前正在悄悄地合作,以确保各自的投资筛选机制和政治影响力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正在探索将美国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的经济部分与欧盟的“亚洲互联互通战略”相关联,以调动数千亿美元的能源、数字和基础设施投资,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抗方案。因此,如果欧美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在政治、经贸、高新技术等领域共同限制我国发展,或与我国形成直接竞争关系,未来势必会对我国造成一定的损害。
(机工智库研究员/金颖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