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综合赋能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赋能服务 质量提升
赋能服务

标准助推苏州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公布

发布日期:2021-07-16      来源:光电产业网      作者: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      阅读:789 次

在苏州实施标准化战略的过程中

涌现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标准助推高质量发展十佳典型案例


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2020年12月,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主导的全球首个儿童推车国际标准ISO 31110正式发布。在全球,每2.9辆婴儿车就有1辆来自好孩子。以其主打产品为例,童车推把强度、动态耐久等强度指标,均是欧标EN1888的2倍、国标的4倍。按欧美标准,普通儿童安全座椅测试撞击时速仅为 50公里,相当于保护孩子从3楼掉下。好孩子设计研发团队高速安全座椅测试撞击时速高达80公里,相当于孩子从8楼掉下依然安全。作为行业领头羊,好孩子承担了ISO/PC 310“儿童乘用车国际标准项目委员会”的联合主席和秘书处。截至2020年底,好孩子共参加国内外标准制修订227项,其中国际和国外标准15项、国家标准60项、行业和地方标准23项。好孩子正用自己的高水平标准颠覆着世界行业标准。

在高标准引领下,一批批由苏州企业研发、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尽显锋芒;在高标准引领下,一场关于质量、效率和动力的变革正在苏州各制造业领域加快推进,“苏州制造”这块“金字招牌”,也必将越擦越亮。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万能式断路器的机械寿命最高达30000次,远超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无线立式吸尘器覆盖18项发明专利,不仅拥有200AW大吸力,80分钟长续航,还能随停可立、直立充电。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高密织物超细纤维,只需1000克原料,就能制造出绕地球一圈的超细纤维,涉及专利达700余项,在市场上经常供不应求。

标准是产品的依据,更是质量的基础。苏州通过推动制定国内领先、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苏州制造”标准,努力让标准的水涨起来,让质量的船高起来,不断扩大“苏州制造”高品质品牌的影响力,让“苏州制造”成为最高标准、最有品质的代名词,努力把“苏州制造”打造成“中国制造”的标杆和苏州经济的“金字招牌”。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苏州承载着人们对江南最美好的记忆与想象,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最江南”的文化名城。江南文化与“苏样”“苏意”参互成文,与“苏工”“苏作”合而见义。千百年来,苏式文化的传承遵循着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这造就了苏式文化的历史荣耀。文化是苏州的灵魂底色和精神基因,承载着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助推江南文化传承发扬,标准是基础,更是必需。

为弘扬苏式传统文化,传承苏州“江南文化”基因,助推“江南文化”品牌建设,苏州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力构建苏式文化标准体系,计划用3-5年时间打造一批苏式传统文化标准,以标准为手段,推动苏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助力苏州重塑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

2021年2月,全国首个苏式文化地方标准《苏式传统文化  苏扇(绢宫扇)制扇技艺传承指南》(DB3205/T 1015-2021)正式发布。作为苏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苏扇(绢宫扇、檀香扇、折扇、纸团扇) 不但工精艺绝,更有别具一格的内在结构和风格样式,承载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创造,同时也作为一种工艺形态折射了苏州独有的造物传统与造物智慧。苏扇制扇技艺已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该标准作为苏式传统文化系列发布的首个标准,率先在苏式文化领域开展探索。标准英文版也已同步上线。

在此基础上,苏州市市场监管局加强标准培育,《苏式传统文化 吴罗(提花罗)制作技艺传承指南》《苏式传统文化 苏绣技艺与文化传承指南》《苏式传统文化 洞庭山碧螺春茶制作技艺传承指南》获批立项为2021年度苏州市地方标准项目。

锦绣江南,苏州为最。苏式文化底蕴深厚,精髓积淀,门类众多,工艺考究,在一代又一代匠人的接续耕耘中传承千年。苏州市市场监管局始终将运用标准语言做好江南文化的现代解读作为工作重点方向之一,借助“标准走出去”推动“文化走出去”。近年来,先后对接、指导行业龙头企业和相关技术机构主导制定了《宋锦》(GB/T 35258-2017)、《缂丝》(FZ/T 43047-2017)等国家、行业标准,2019年发布的国家标准《苏绣》(GB/T 38029-2019)使得苏绣在四大名绣中率先有标可依,推动了苏绣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

作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纳米技术已成为国际竞相争夺的科技战略制高点之一。近年来,苏州积极抢占纳米科技和产业发展先机,集中资源、集中政策、集中力量推动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纳米技术基础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集聚资源,助推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全国首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业园区率先开展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形成了纳米技术产业标准体系,推动了示范区标准化工作的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园区内重点企业实现了技术研发与标准同步;标准化工作水平大幅提升,国际标准化工作初显成效;产业集群实现了良性发展,纳米技术产业逐步迈向规模化生产阶段。

2018年11月,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苏州地区纳米技术标准化工作组(SAC/TC279/WG11)成功获批,秘书处设在苏州市计量测试院。工作组的成立推动苏州纳米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到国内外标准化工作中,助推苏州纳米技术标准化工作步入快车道。

精准培育,助力企业掌握国际话语权。通过搭建平台,推动一批企业融入国际纳米技术产业标准化大潮。纳微科技经过十几年的技术开发,攻克了生物医药领域分离纯化用纳米孔道结构的微球关键技术,实现了微球的量产,相关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标准项目,推动产业和技术输出,提升苏州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以ITO薄膜为代表的透明导电薄膜材料被广泛用于显示、触控等领域,带动了万亿元级别的新兴市场发展。ITO材料的工艺与技术历来掌握在日本、美国、韩国的手中,而纳米银正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多功能ITO替代材料。诺菲纳米通过主导提出相关国家标准项目,促进国产材料的创新,提升我国在材料领域的话语权。

完善体系,抢占国内标准空白。组织开展苏州市纳米技术应用产业标准化发展研究,形成苏州市纳米技术应用产业标准化发展研究报告。该项研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挖掘出纳米技术相关企业对标准化的具体需求,探索研究标准化工作对推动企业发展和产业质量提升的影响,提出产业标准体系结构框架和标准制修订建议,为全市纳米技术全产业链的发展和标准提升指明方向。

2020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背景下,口罩需求剧增。纳米纤维因其低阻高效过滤特性,成为口罩的重要替代核心材料之一。江苏纳易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参与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导的国家标准《口罩用空滤纳米纤维》的研制,该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并进一步规范相关产品的生产。

近年来,苏州市不断完善传统产业标准体系,以标准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传统产业整体水平。

已连续12年跻身世界500强的沙钢集团正在以“到2025年,建成效益领先、效率领先、人才领先的世界一流钢铁强企”的规划目标为努力方向,扎实有效地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和质量变革的技术支撑作用。

夯实工作基础,筑牢发展根基。积极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将提高标准作为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产品品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利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沙钢钢铁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技术资源优势,积极承担国内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相关工作,目前有20余人次担任ISO/TC17/SC17等相关国内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全国冶金能源、冶金智能制造等国内标准化工作组的主任委员等职务。其中,全国钢标委盘条与钢丝和钢筋混凝土用钢两个分技术委员会各自唯一一位主任委员均由沙钢承担。

树立主导地位,助推产业发展。长期持续关注国内外钢铁领域内的标准化工作动态,积极承担国内外标准制修订任务。1999年,首次主导研制的制丝用非合金钢盘条系列行业标准,为该产品国际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2001年,参与的国际标准ISO 16120正式发布,该标准也成为国际盘条标准体系中的主体标准,开创了盘条领域国内和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迄今为止,已主导或参与研制国际标准8项,主导研制国家标准16项、行业标准14项、团体标准14项,覆盖钢材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绿色制造标准、资源综合利用标准等多个范畴。将新品开发成果与技术进步转化为标准要求,数次填补国内外标准空白,树立了在特色产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为钢铁行业标准化工作贡献了沙钢力量。

推进技术变革,助力转型升级。主导制定的海洋工程高耐蚀钢筋国家标准、钢筋绿色产品设计评价行业标准,以及目前正在研制的钢筋混凝土用不锈钢筋和耐蚀钢筋国际标准,树立了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在世界领域打造出长寿命耐腐蚀钢筋的中国方案。2019年3月,亚洲首条双辊薄带铸轧生产线在沙钢成功实现工业化运行,被业内誉为“中国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的又一次伟大尝试和成功实践”。沙钢主导的首批超薄带4项团体标准已于2019年8月批准发布,3项国家标准有望于2021年底前完成审定和报批,为我国双辊铸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打开了窗口,为沙钢乃至中国钢铁企业的超薄带产品结构创新、工艺流程变革以及节能减排产生积极的示范辐射效应。

2020年5月,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主导起草的苏州市地方标准——《双元制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指南》(DB3205/T 1003-2020)发布实施。这是全国首个职业教育领域的地方标准,也是苏州打造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首个标准。

在多年深耕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构建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全国率先推进“标准化+职业教育”,以标准化推进理论创新、机制创新,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成功案例。

有效发挥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准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双元制职业教育系列标准研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系统构建了课程、设备体系、教师、学生、现场以及培训空间设计为一体的综合培养机制,解决了高质量技术型人才培养保障的关键路径问题,为高质量技术型人才培养打开新思路。

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化体系建设,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制订出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关键技术指标的解决方案和流程规范,解决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机制构建问题,为产教融合发展做好基础保障。

持续推动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聚焦人才培养,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容标准化、培养形式规范化、培养过程程序化的标准化模式,实现“标准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发展,构建起“标准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路径,形成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化品牌效应。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化体系建设、实施及推广的过程中,实现了 “标准化+职业教育+产业技术”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研究生态系统。

扎实推进双元制职业教育示范推广。与苏州市质量和标准化院签约成立苏州市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化中心,全力打造江苏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苏州样板,积极引领全国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同时着力做好师资力量储备和专业建设准备,致力于打造“标准化+”专业课程建设。

围绕职教改革总体目标,通过深入开展“标准化+职业教育”示范推广实践,以双元制标准创新带动职业教育机制创新,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迈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贡献新力量。

2019年,舍弗勒作为中方代表参与的国际标准《Road vehicles — Safety of the intended functionality》正式发布。这是苏州市德资企业参与研制并正式发布的首个ISO国际标准。

近年来,舍弗勒积极探索参与中国标准化活动的路径与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国内外标准化活动经验,有效推动中德标准化领域的合作创新,成为在苏德企标准化工作的典范标杆企业。

标准助力企业全面发展。主动制定并积极推进实施企业标准化战略,标准化战略在环境友好型驱动、城市交通、城际交通和能源链等四大核心业务中与企业发展目标实现全面融合,在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等多个关键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技术创新、质量提升提供了可靠保障,为集团长远发展开拓出广阔空间。

标准引领行业开拓创新。持续聚焦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拓展标准化合作领域,逐步建立起本土专家团队,探索形成了有效的德企标准化推进模式,积极发挥中德标准化合作标杆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推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为苏州本地产业、装备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贡献创新力量。

标准化推进中德合作交流。积极发挥中德标准化合作桥梁作用,依托德国总部专家智库的支持,有效推动中德标准交流与合作。借助总部专家作为对口技术组织主席和召集人的优势,为推进中国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持续创造有利条件;多次派员参加相关领域的国际会议,积极促成中德标准化技术组织间的专家互访与合作对接;通过标准化项目合作,建立起中德交流新渠道。


自2015年以来,舍弗勒以核心业务为主线,顺应产业发展、深耕中国国内市场,主动与各对口标准化技术组织建立业务联系,现已成为SAC/TC124委员单位、SAC/TC98委员单位、SAC/TC114观察员单位、铁道行业内燃机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江苏省风电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组织成员,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为各类标准研制活动提供可靠的实践支撑。在推进基础产业与装备制造现代化方面,积极参与滚动轴承、汽车等重要产业领域的标准研制;在推进“标准化+数字”融合方面,作为苏州首家由德企担任的标准化技术组织——SAC/TC124/SC10/WG16组长单位,主导起草相关国家标准;在开拓生产性服务业业务方面,先后申报立项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相关地方标准项目。截至目前,14项由舍弗勒参与的国家、行业标准已正式发布实施。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技术研发与对外交流优势,积极参与我国国家标准外文版翻译,为中国标准“走出去”做出基础性贡献。截至目前,已先后参与GB/T 32325-2015等3项国家标准英文版翻译工作,为推动滚动轴承标准国际化发挥积极作用。

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如何提升基层治理的规范性,针对性,有效性,融入标准,就可以得到“标准答案”。针对基层治理的难题,平望镇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将标准化工作融入基层治理,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在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上有了明显提升。

2017年,平望镇启动江苏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平望镇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为核、便民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管理服务“一中心”、镇村治理“一张网”的“四个一”为翼、N项改革举措为体的“1+4+N”改革模式,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与网格式综合治理的深度融合,规范部门办事流程,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效率。

在实际工作中,平望镇建立并持续改进完善标准体系,坚持按标准工作、按标准管理、按标准监督,确保政务服务工作和网格式综合治理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运行,努力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优化服务效率。同时,全力推进执法信息、审批信息、公共服务信息等关键数据共享,打造政务服务和网格综合治理共管共治的新局面。

通过标准化建设,平望镇梳理了基层社会治理中遇到的难点,着力打通“堵点”,消除“痛点”,补上“断点”,实现全流程标准化管理,有效提升了社会智能化管理水平和政务服务能力。镇域内所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进入网上服务平台,不见面办理占比达92.8%,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6%。沿街市容管理人员从42人减少至23人,抽查频次降低40%,商户违法行为同比降低60%,有效降低了服务成本,提升了服务能力,提高了服务效率。近两年来,平望镇共受到新华社、《群众》杂志等国家媒体报道20余次,地方媒体报道90余次,陆续接待89余批次全国各地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考察、学习,接待人次达1700余人。

2020年,平望镇人民政府承担的江苏省标准化试点项目“一窗式政务服务与网格式综合治理标准化试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高分通过考核验收。同年,其申报的“网格式智慧管理标准化试点”获批立项为国家第六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

平望镇人民政府在分析总结苏州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的基础上,着眼于从“人管”到“智管”、从“人防”到“技防”这一社会综合治理领域新趋势,提出“智慧城镇基层社会智能化治理”的理念,并起草苏州市地方标准项目《镇域城市管理智能化管理规范》,以数字化提高政府管理精细化水平,以标准规范社会治理行为,推动社会治理运行效率提升,让群众共享智慧城镇成果,增强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苏州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本地的稻米种植更是渊远流长。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以标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通过全域农业标准化探索现代农业操作方式。多年前,临湖镇就遇到了农业人口比例下降、传统水稻种植后继无人等问题。按照以往转给外地承包商种植的办法,经济效益虽然有了提升,却给周围环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在2018年划归至临湖镇之后,实施了“区镇合一”管理模式,将全镇3.4万亩农业用地全部流转到镇里,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水稻田“集中”起来,创新开启了“全域农业”的运作模式。同时整合全镇劳动力,对种田的人精挑细选,培养了20位新型职业农民,实行一人多技多岗,按照1个种田能手搭配4个农机手的“1+4”模式,种植7000亩高标准农田水稻,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操作方式。

通过科学种植标准化,让“放养”变成“精养”。由于多年的“放养”,临湖的地产大米被贴上了“缺点小时候味道”的标签。为了守住这一份“乡愁”,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采用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在水稻生产管理上实行“六统一”的标准化机制,即,统一优良品种标准、统一操作标准、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标准、统一田间管理标准、统一收获标准、统一销售标准,从而实现从“一粒种子”到“一粒米”质量全程可追溯。

通过信息融合标准化推动智慧农业建设。示范园大力建设智慧农业核心区,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的应用,集成了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大气温度智能传感器、风速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土壤pH测试仪等多种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等智能决策。

示范园通过打造“江南味稻”品牌,将优质的临湖大米推向市场。在构建“一粒米”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临湖镇还将围绕省级渔业产业园为引领的特色养殖业、省第九届园博园为龙头的高效园艺业,进一步发展“一只蟹”“一朵花”,以标准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助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全球性的通信标准不仅是技术标准,更关系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因此,通信标准成为全世界争夺的一个制高点。基于PC和互联网的标准,从架构到核心协议此前均由美国来定义,由此,美国在整个互联网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在影响世界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5G标准之争中,中国阵营已经成为重要力量。在部分领域,中国技术实力雄厚,奠定了5G标准之争的基本格局。

2020年5月,江苏吴通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主导的国际标准《射频连接器 第61部分:带快速锁定耦合系列Q4.1-9.5的外导体内径为9.5mm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分规范》(IEC 61169-61)正式发布。这标志着国际射频连接器型谱中又增添了一族新成员,未来移动通信射频连接和传输系统开拓了一种新模式,也为我国相关产业在5G领域赢得更多话语权。

作为吴通控股集团旗下成员企业,吴通物联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标准化工作经验,有效推动了公司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使公司成为射频连接器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标杆企业。吴通物联于2002年开始布局移动通信领域相关产品的规划和研发,瞄准国内射频连接器所涉及的射频微波领域技术空白,快速组建了射频微波技术研发团队,聚焦射频连接器产品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工作,并先后加入SAC/TC190/SC1、SAC/TC190/SC2、IEC SC46F等相关国内外标准化技术组织,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2014年中国4G建设元年,正式启动了新型射频连接器的设计开发工作。2016年6月,向国际电工委员会提交了一种新型射频连接器标准提案,该提案在2017年5月获得投票通过,吴通物联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

作为产业技术的基础核心要素,标准化工作成果对于推动企业智能制造迈向中高端、深入推进公司产品结构化改革、实现企业经营转型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吴通物联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技术标准化工作,在公司层面设立了研发中心,对各产品线的工艺研发工作和标准化工作进行统筹管控。同时培养了众多射频连接器领域的技术专家,长期活跃在国内外标准化活动中。

得益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吴通物联近几年主营业务收入保持了持续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31%,至2020年国外销售收入已超过企业总收入的16%。

苏东吴设施管理服务模式是苏州市东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标准化服务为基础,在全国首创的物业服务模式。教育部、中国教育后勤协会认为该模式“重新定义了高校物业服务的内涵和边界,保证教学科研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变效率不高的现状,颠覆了社会对传统高校物业认知”。

作为“新服务、高标准、重信誉”的典型代表,东吴物业已连续多年成为国内排名第一的高校物业企业品牌。企业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发展,以标准引领市场开发,创新服务模式,屡获行业赞誉。

苦练内功促进标准迭代升级。成立之初,以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为抓手,在国内高校后勤系统率先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先后导入多个系列管理体系标准,形成了企业标准1.0版。2018年,以承担国家级高校物业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为契机,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打造了企业标准2.0版。通过持续实践和提炼总结,形成了企业标准3.0版。

通过企业标准的提档升级,项目标准化管理和服务得以迅速复制、推广,有效支撑和推动了项目现场管理服务快速步入正轨,新接管项目的过渡期、适应期明显缩短。同时,培养了一批既懂物业服务理论和实践经验,又懂标准化理论知识的专业团队,支撑了标准的推广运用,形成了以实践总结、提炼形成标准,以标准化手段巩固和提升物业服务实践的良性工作机制。

深耕细作助力行业创新发展。先后加入了全国设施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校园安全工作组等标准化技术组织,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制工作,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构建行业发展生态链。

2020年7月,国际标准《设施管理 疫情应急准备和管理指南》(ISO 41017)正式通过立项,这是东吴物业参与的首个国际标准,也是苏州市企业首次参与服务领域的国际标准。该标准计划于2023年8月发布。

科技赋能实现标准深度价值。以业务和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6+6”标准体系架构,以文本化、可视化、视频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标准实施方式,运用于企业物业服务的不同场景,破解标准实施“最后一公里”难题。

坚持科技赋能,推出标准化智慧社区解决方案,加速拓宽智慧物业覆盖范围。将服务标准嵌入企业自主开发的苏东吴智慧信息化集成平台,实现标准固化,操作人员在终端设备打开东吴E家APP,按流程进行每个步骤的操作,确保服务质量可复制、不走样,工作数据可记录、可查询、可追溯,努力实现标准化建设与现代科技应用深度融合,挖掘标准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