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3月14日发布了最新一期《全球贸易动态》。该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贸易额创纪录增长到33万亿美元,较2023年扩大1.2万亿美元,同比增幅约3.7%。其中,货物贸易额增长约5000亿美元,同比增幅约2.0%;服务贸易额增长7000亿美元,同比增幅约8.8%。从总体来看,2024年全球贸易呈现如下几大特点。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经济体继续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主要引擎。2024年,发展中经济体贸易扩张速度普遍超过发达经济体、进出口同比增速达4%,南南贸易表现也高于平均水平,进出口同比增速达5%。其中,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东亚和南亚经济体显著带动了发展中经济体整体和南南贸易的增长:2024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长5%,进口同比增长1%;印度出口同比增长2%,进口同比增长6%。而大多数发达经济体贸易则停滞不前,2024年总体进出口与2023年基本持平。
主要经济体服务贸易增长十分显著。在数字化、技术进步和跨境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推动下,服务贸易已日益成为全球商业中最充满活力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2024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大多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其中发展中经济体的表现尤其亮眼,部分增长率超过两位数: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6%,进口同比增长14%;印度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同比均增长10%;巴西服务贸易出口同比增长7%,进口同比增长15%;南非服务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3%,进口同比增长7%。发达经济体服务贸易增长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美国、欧盟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均同比增长8%;日本服务贸易出口同比增长8%,进口同比增长7%;韩国服务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1%,进口同比增长7%。
商品贸易失衡进一步加剧。2024年,全球商品贸易失衡已接近2022年水平:美国继续保持最大贸易逆差国地位,其贸易逆差达到3330亿美元,印度贸易逆差约780亿美元,英国贸易逆差约490亿美元,日本贸易逆差约10亿美元;而强劲的出口和稳定的需求使中国的贸易盈余不断增长,至第四季度达约2800亿美元,欧盟也扭转了此前逆差态势,贸易顺差约260亿美元,俄罗斯贸易顺差约220亿美元;其他发达经济体贸易顺差共约850亿美元,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贸易顺差共约230亿美元。全球贸易失衡的进一步扩大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关税措施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并加速投资转移,从而增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全球贸易网络的多元化和多极化态势日趋显现。值得关注的现象是,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全球友岸外包、近岸外包、贸易集中度不断上升的趋势出现了逆转,2024年较2023年均呈下降趋势:以世界各国在联合国大会投票所反映的外交政策立场相似性来衡量,2024年友岸外包额较2023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尽管较2021年仍高出约2个百分点,但依然表明地缘政治紧密度较高国家之间的贸易动态正在转变,企业选择更多不再局限于地缘政治盟友;而以贸易加权平均测地线距离的倒数来衡量,2024年近岸外包额较2023年下降了约1个百分点,表明地理上相距遥远的国家间贸易呈复苏态势;而贸易集中度可以测量产业市场集中度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来衡量,2024年较2023年下降约6个百分点、较2021年则低了约3个百分点,表明全球贸易结构中的较小国家发挥了更强有力的作用。此外,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区域贸易协定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全球有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总数从2000年的83个增加到2024年的373个,迅速扩张的区域贸易网络正日益成为全球贸易格局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
主要经济体双边贸易依存度持续分化。从2024年双边贸易依存度即双边贸易额占经济体贸易总额比率的变化来看,地缘经济依然在持续分化:其中,马来西亚对美国、俄罗斯对印度、越南对美国均增加1.8%,俄罗斯对中国、土耳其对欧盟均增加1.2%,巴西对美国、印度对俄罗斯均增加0.8%,日本对美国增加0.5%,欧盟对美国增加0.2%;反之,俄罗斯对欧盟下降3.0%,澳大利亚对中国下降1.7%,越南对中国、加拿大对美国均下降1.0%,印度对中国、中国对欧盟均下降0.4%,美国对中国下降0.3%,美国对欧盟下降0.2%,中国对美国、欧盟对中国下降0.1%。
2025年第一季度的初步数据显示,国际贸易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商品贸易同比增长2.2%、服务贸易同比增长9.1%。然而,增长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预期美国关税上调而加快库存采购。2025年全球贸易前景依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一是美国贸易政策的转变,特朗普政府钟情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相关措施日趋升级,并越来越倾向于将贸易措施与非贸易和经济政策目标相关联,其已对全球和区域价值链产生重大影响;二是主要经济体间贸易紧张局势的溢出效应,美国单边和高度限制性贸易政策已普遍引致贸易伙伴的报复措施,从而推动贸易壁垒不断升级的循环,并将最终波及第三方国家——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开年仅两个月,占世界贸易总额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均宣布了贸易限制措施;三是内向型产业政策的泛化,受地缘政治及履行气候承诺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内向型产业政策的广泛增加将对国际贸易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并造成竞争扭曲,尤其是在清洁能源、关键矿产、技术和战略部门;四是经济放缓的压力,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集装箱运价指数大幅下降,从1月初的近期高位连续八周下行,累计跌幅已超42%,3月份依然持续下跌态势,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全球对大宗商品、制成品、中间品投入和加工产品需求的减弱,预示着全球经济活动放缓和全球贸易萎缩。
显而易见,多边合作和贸易平衡政策将成为2025年乃至更远期全球防止经济分裂和保护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从双边层面,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经济体,中国“两会”将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并明确通过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协同以及与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支持推动增长,其不仅彰显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的坚定决心,也体现了中国为全球贸易增长和韧性塑造提供积极、持久、稳定推动力的强大能力。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陈曦)
信息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