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综合赋能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赋能服务 科技创新
赋能服务

无为电缆:一天产量可绕地球半圈

发布日期:2015-04-24      来源:光电产业网      作者: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      阅读:500 次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里写道:“很大程度上,民营经济的萌芽是一场意外。”他认为,民营企业在资源、人才、政策、资金均无优势的前提下,却实现了高速成长。


这样的意外,在安徽省无为县每天都在发生,或许称之为奇迹更为恰当。当地高沟镇一条主干道上,几十位身价上十亿的电缆企业家宣传海报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放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田埂上勤巴苦做的农民,学历最高不过初中。当市场的闸门露出一条缝隙,无为民营电缆企业家们仿佛洪流般风云激荡。


经过20多年发展,当地现有电线电缆加工及其配套企业268家,年产值484亿元,产品远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境外的亚、非、拉等地区。一个产业的发展,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大半壁江山。


从农民到企业家


1978年的一个夏天,安徽省无为县高沟镇农民曹中年干完田里的活,和村里的邻居寒暄几句,然后钻进牛棚倒腾起模具。“那个年代,到县里买卖几个茶叶蛋都算投机倒把,做模具贩卖算是大罪了。”他回忆道。


后来,曹中年在县里一家工厂上班,只在生产线上待了几个月,他就主动要求跑销售,得知辽宁锦州电热产品卖得很热,他在当地待了几个星期,引入无为县后一时大卖。


他很快就面对第一次大的抉择——继续在工厂当工人,或者辞掉每月50元的工作,彻底下海。曹中年选择了后者,他还记得递交辞职报告时经过菜场,那时猪肉只要8毛钱一斤。


5分地、5千块,5个亲戚当股东、5间房子来办公,就这样,华星公司成立了,起初做电热水器,后来渐渐开始从事电缆行业。如今华星电缆俨然发展成总资产九亿余元,坐拥员工600多人,年产20多万公里电缆的知名企业。


年产公里数可往返月球八次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冰箱、彩电、洗衣机三大件在家庭中的普及,电线、电缆仿佛澎湃的血管,延伸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无为县的电缆厂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此时,1977年出生的李小平才刚刚入行,在他的印象中,无为县的电缆销售员队伍遍布全国各地,“上午10点钟,北京那边某某项目招标,10:01销售员的电话立马就打到公司来,就这么快。”


太平洋电缆厂总经理王业山回忆,巅峰时期电缆利润率一度高达40%,行业创造的税收一度占据全县的80%以上,以电缆为发展旗帜的高沟镇,一个镇规模以上产值抵得上周围相邻两县之和。


曾几何时,无为县北依巢湖,南与芜湖市、铜陵市隔江相望,以“劳动之乡”闻名全国,因人多地少,传统农业发展空间有限,一直没有甩开“贫困县”的帽子。然而,电缆业彻底打破了这种僵局,无为县高沟镇党委书记周永志曾在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多年,眼看着电缆业在这片土地上从无到有。


他介绍说,无为电缆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2000年左右进入飞速发展期,目前已形成电线电缆加工及其配套企业268家,全行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年产值484亿元,年产能660万公里,“这个距离可以在地球和月球间往返8次,意味着一天的产量可绕地球半圈。”


在周永志看来,无为电缆的成功,和当地特殊的务工传统不无关系。虽为“鱼米之乡”,无为也面临着人多地少的问题,现在无为县有140万人口,和其他皖南县城相比,这算得上“天文数字”了。


改革开放以来,无为人在外务工人员逐年攀升,目前在北京闯荡的无为人就多达40万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智慧的无为人靠抱团和勤奋,在北上广闯出了名堂、学到了经验,回乡创业仿佛顺水推舟、顺风顺水。


然而,成也“人情”,颓也“人情”。传统家族式、朋友式的发展模式,给日后的电缆业发展壮大埋下了隐患。这一点,曹中年体会尤其深刻,2003年,他萌生了开办民办学校的想法,遭到亲戚们的坚决反对。最终,华星学校在无为破土动工,这所学校目前是无为县名列前三的高中,发展良好,侧面证明了曹中年当初选择的正确性,但从学校落成的那一刻起,华星集团董事会也分崩离析,亲戚们带着一部分工人和技术,在曹中年办公楼对面建起了新公司。


靠“搞关系”为经营纽带的外地销售员队伍,也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层层专卖下的电缆价格居高不下,而江浙一带的电缆大佬们早已“闭关修炼”,培养企业内部的直销力量,力减产品销售成本,这给无为电缆带来了巨大压力。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亢奋的无为电缆回归理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变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李小平印象中,金融危机之前“死”了一片不务正业的电缆厂,他们中的大多数被电缆业蒸蒸日上的势头冲昏了头脑,往往主业还没做好,就迫不及待地开矿山、搞房产,最终资金链断裂,输在了资本游戏的赌场上。


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即便回忆华星集团最艰难的时光,年过六旬的曹中年也一脸淡然。“当初华星人才、资源双重流失,对我们企业是个打击,但对无为电缆客观上是一种促进。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也给行业敲了个警钟,大家才会想想管理上的不足,以及产品还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地方。”


周永志也有同感,站在政府的角度,他认为无为电缆的成功,与整个行业良性竞争是分不开的。“过去大家都做电缆,到后来发现产品饱和了,大家就寻求差异化发展,有的开始做铁路电缆,有的做建筑电缆,还有的做船舶电缆。大家都做电缆,却各有不同。”


“提升自己,才能做好电缆。”周永志说,新常态下,银行贷款政策收紧,市场经济趋于理性,这对资金密集型的电缆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电缆业过去高利润,高收益的过程已经成了历史。这样的背景,对无为电缆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为县政府一方面充当桥梁,举办银行、政府、电缆业三方会谈,增加彼此信任度,减少商业风险;另一方面也定期为企业家们开展培训,培养企业家们的学习习惯。


如今,无为电缆人也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电缆产业基地内有36家企业43项产品获“安徽省名牌产品”,11项产品获“国家火炬计划产品”,14项产品获“国家(省级)重点新产品”,24件电缆商标获“安徽省著名商标”。


从一拥而上的粗放式、人情式成长,到如今规范化、理性化的发展,无为电缆被一群精明、豪爽、颇有远见的本土企业家发扬壮大,成为国内电缆业叫得响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