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综合赋能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产业研究
新闻资讯

工信部发布2019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报告

发布日期:2020-01-21      来源:光电产业网      作者: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      阅读:685 次

1月19日,工信部发布2019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指出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行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保持总体平稳、转型加快的运行态势,2019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以下简称综合发展指数)总得分119.12,比上年上升4.06个分值,继续呈现平稳提升态势;其中,对指数增长贡献最大的指标首次从产业发展规模转变为产业创新指标,显示出电子信息制造业正在朝着强创新、高效率、促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

2019年综合发展指数形成产业发展规模、产业效率效益、产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数据基础以2018年国家统计局行业数据为主,辅以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统计年报数据。

1579490993356556.png

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体系

本年全国综合发展指数为119.12,比上年上升4.06个分值,与2014年基期(100)相比,近四年指数实现连续平稳增长,平均上升幅度为4.78个分值。

从一级指标看,产业创新指标贡献突出,比上年上升12.15个分值,对总指数分值上升贡献率高达90%,有效对冲了产业效益指标下降11.2个分值的影响;产业发展规模和产业转型升级指标值分别上升7.23个和7.05个分值,对总指数分值上升贡献率分别达到36%和43%。

从13个二级指标看,除主营业务利润率和亏损面两个效益指标外,其他指标均实现正增长,其中研发人员占比、产业技改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上升幅度达到或接近20个分值。

综合发展指数的走势表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发展主要推动力逐步从规模红利转向产业创新和转型增值,产业发展进入“通过重研发,从低价值环节向高价值环节实质突破”的新阶段。

报告指出了电子信息制造业未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G、工业互联网、智能化升级和数字新型基础设施的快速推进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带来重要发展机遇。从5G产业看,5G带来通信网络、系统和终端设备的升级需求,同时5G与医疗、汽车、电力等行业的融合应用场景,促进传统装备和设备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形成新发展空间。从工业互联网看,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工控计算机、工业用智能模组等工业类电子和设备都将出现新兴裂变和迭代升级,获得进一步发展机遇。从智能化升级看,智能终端作为人工智能、移动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型计算的载体,不断提升对高分辨率快速响应显示面板、超高清摄像头模组、柔性显示、高刷新率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从数字新型基础设施看,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车联网基础设施、边缘计算节点等新型基础设施将进一步促进相关元器件和整机设备的市场增长。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国际间竞争加剧以及市场动力不足将给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从全球发展环境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增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影响投资和消费的活力,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平稳增长带来挑战;同时,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及持续加大在5G、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方面的投入,加大我国产业竞争压力,发展中国家也发力吸引中低端制造业,迫使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向外转移,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形成“双向挤压”。从需求来看,全球经济复苏偏弱,发达国家市场增速持续趋缓,主要消费电子产品手机、计算机、彩电市场持续不振,通信行业正处于4G向5G的切换期,5G应用尚未规模化发展,消费者终端更换观望期拉长,带来整机和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市场动力不足。从产业本身看,我国在关键材料、高端装备等基础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供给侧质量和产业结构平衡优化等方面尚需继续推进。

综上所述,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成果化等方面进步明显,产业正在从规模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自主产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针对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动产业加快向高质量转型的进程:

一是做好产业供给侧调控,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和产业切换期需求不旺的情况下,建立产能会商机制,做好产能结构调控,避免出现低端过剩而高端不足引发的产业盈利持续下滑,打造健康有序的产业竞争环境。

二是强化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发投入,在材料等关键基础技术方面强化研究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建立上下游产业链协同研发机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加强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柔性电子等新技术、新产品、新平台的研发投入,提升行业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激发投资活力、扩大有效投资,创新投资引导方式,充分激发民间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活力,不断扩大面向智能化、协同化、高端化等方向的技术改造升级,提升投资的效益;

四是不断提升国际竞争适应能力,及时跟进全球行业发展环境变化,顺应国际规则新要求,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可持续竞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加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