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综合赋能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商会新闻
新闻资讯

苏州光电缆商会号召向“全国时代楷模”崔根良会长学习

发布日期:2016-05-04      来源:光电产业网      作者: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      阅读:469 次

4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了苏州市光电缆业商会会长、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作为共产党员,崔根良肩挑社会责任,为困难群众捐增超4.8亿元。作为企业家,他信守产业报国之志,带领民族企业在国际舞台发声,挺起了我国通信行业的民族脊梁。”颁奖词如此写道。

    这是,苏州市光电缆业商会的骄傲,是苏州民营企业的骄傲,也是全体光电缆人的骄傲!为此,430日,苏州光电缆商会现面向全体会员、相关企业,发出了《向“全国时代楷模”崔根良会长学习的号召》。号召大家学习他敢攀高峰、敢创大业、敢为人先、敢争一流,以产业报国为己任,努力依靠科技创新,坚定走创业创新之路,努力为苏州光电缆行业、产业发展再树新功!并附发了崔根良先进事迹报告--《一个党员企业家的创业创新之路》。

同时,苏州市光电缆业商会还积极通过商会报纸《光电缆报》、网站(www.soecc.org.cn)、微信公众号(光电缆世界、soecc99)、QQ群(256668532)等信息平台,宣传和弘扬“全国时代楷模”崔根良会长的先进事迹和可贵精神,努力营造苏州光电缆行业宣传、学习“时代楷模”的良好氛围,为行业、企业当前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学习标杆、指明未来方向。

(苏州市光电缆业商会)

附:

一个党员企业家的创业创新之路

全国“时代楷模”崔根良

 

“两根丝”:走出艰难创业之路

一说到江苏吴江的产业,人们都会提起这里盛产的两根丝。一根是传统的蚕丝、棉丝、化纤丝,丝绸纺织产业;另一根是电缆丝、光纤丝,电缆光缆产业。如今的崔根良和亨通集团,正以其骄人的科技力量与销售业绩引领着中国的电缆、光缆、海缆行业;然而,30年前的崔根良却是从吴江的第一根丝开始艰难创业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崔根良从部队退伍后投身商海,在浙江承包了一家乡镇企业。正当他在异乡蒸蒸日上时,老家吴江七都镇的党委书记三顾茅庐邀请崔根良回乡,担任濒临倒闭的吴江七都丝织服装厂厂长。浙江老板劝他:这里放着一年几十万不赚,回家去接管一个快倒闭的小厂,这太不划算了。崔根良考虑再三,婉言谢绝了浙江人的挽留,他说:我是一名党员,党员就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现在组织上让我回去建设自己的家园,这是对我的信任和期盼,我怎么能回绝呢?”返回家乡,他一头扎进丝织服装厂里,与员工们一起奋战在生产第一线,24小时连轴转;还常常亲自外出跑供销,一走就是两三个星期,奔波于几个省之间。几个月后丝织服装厂就扭亏为盈,净挣利润60多万元。

  初战告捷,正当准备乘胜前进的时候,镇党委决定调崔根良到镇上当时投资最大但亏损严重的乳胶手套厂当厂长。他又二话不说来到乳胶手套厂,和技术人员一道研究产品,在业内到处打听寻找能人,陪着工程师几天几夜地研修设备……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再次扭转乾坤。可是好景不长,一场国际经济危机与市场整顿波及到乳胶手套厂,工厂倒闭,员工们散伙,流水线停歇了。

  出路在哪里,崔根良彻夜思考着。在绝望之中,他忽然想起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国外电缆光缆企业方兴未艾,引领世界,便突发奇想:自己以前在部队做过通讯兵,对电缆材料略知一些。假如兴办企业生产光电缆,或许能绝处逢生、走出困境。

  经过细致的调研与分析,崔根良最终下定决心,放弃了传统丝绸纺织产业,开始创办新兴电缆光缆企业!然而此时,电缆光缆行业这根丝,不要说在吴江,就是在全国,也还是刚刚起步。镇领导批准了崔根良抉择,并希望他能把这一根丝做成吴江的支柱产业!

  几百平方米的破旧厂房,几台老掉牙的机器设备,一台报废的铁炉,还有120万元债务,这就是崔根良当时的全部家当。但他没有气馁,发扬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四千四万精神,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通过三借策略,一连攻克了建厂批件、启动资金、电缆生产技术、技术人才、品牌与市场等难关,把亨通这个企业建了起来。

  第一步,借鸡下蛋。没有技术,崔根良找到了当时的几个国营大企业寻求合作,却处处碰壁。但他没有灰心,不停地奔波,不断地求见,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感动江苏省通信电缆厂的领导。不久,江苏通信电缆厂吴江分厂便挂牌成立了。刚开工的3个月,崔根良没回过一次家,没日没夜地跟着员工几个班次连轴转,即使生病发高烧39度,他也没离开过车间一步。终于,第一根电缆成功下线了。全厂员工都特别高兴,叫着跳着,崔根良却累得病倒了,被送进了医院。企业投产当年销售额就达450万元,创利税87万元。这是他进入电缆行业的第一声响炮。

  第二步,借梯登高。电缆成功生产后,崔根良并不满足,很快又瞄上光缆。19924月,他成功地与武汉邮电科学院合资兴建了长江光缆联合公司,并选派优秀员工前往学习新技术。凭借这个科学的高梯,经过28天的奋战,崔根良终于拉出华东地区第一根合格的光缆,填补了江苏省在光缆项目上的空白。在亨通集团大事记上清楚地记着:1992年,公司全年完成产值7450万元,利税600多万元。

  第三步,借船出海1992年,正值外向型经济在东南沿海兴起之时,崔根良抓住时机说服了日本妙香园株式会社投资150万美金,合资创办了吴江妙都光缆有限公司。他从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引进了几十台()先进生产流水线和检测仪器,使亨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开辟了企业技改高起点发展之路,为亨通光缆产品的质量提升和出口海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借策略让亨通如虎添翼,迅速甩开同行,在国内线缆行业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向行业龙头的目标进军。到1993年底,亨通全年完成电缆121万公里,一跃成为全国同行业前列。19943月,崔根良正式组建省级江苏亨通集团公司,年销售突破3.5亿元。1995年底,亨通销售再创新高,通信电缆产销量跃居全国第一,光缆年产销量跻身国内同行前5名,至2003年,光缆产销量居国内第二。崔根良从一个负债百万元,30多名职工,濒临倒闭的小厂起步,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四无资源、五无市场的情况下,仅用了很短时间,就荣登全国通信电缆全国销量的冠军,站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两股气”:助推企业创新路上实现新飞跃

2003年,亨通光电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崔根良眼光又盯住了科技创新,提出要研发中国的光纤项目,自己生产光纤!这个决策震惊了光纤界。因为,当时的光纤技术、市场与价格都在外国人手里,外国人死死卡住了中国人制造光纤光缆的脖子。在中国,国字头的大企业、大研究所已经研制了20多年光纤拉丝技术和光棒制造技术,都没有成功,崔根良一个乡镇企业家是不是心太大了?

  崔根良说:不是心大,是为了两股气。一个是骨气,我们中国人做人做事就是要有骨气,总不能永远看外国人的脸色搞生产,永远被别人压着!另一个勇气,要为中国光纤光缆制造业创新增添勇气,要为中国人争口气!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崔根良说干就干。他从全国同行里请来了专家作咨询,指导刚组建的光纤研发团队,夜以继日,不断地消化改造装备、不断地更换材料、不断地调整参数,经过500多天的苦战,终于研发拉出了达到世界同行水平的光纤产品。光纤的研制成功,给崔根良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无形资产,也给他增添了无限的信心,带来巨大的赞誉。但,他没有停下脚步,他明白,如果没有自己的光棒,光有光纤制造技术,主动权还是控制在别人手中,我们的市场还是要听外国人的摆布。他立即调整团队力量,鼓励大家要继续为中国制造业争气,研制光棒!

  在亨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里程碑上,深深地镌刻着:光纤预制棒——自主研发——投资6亿——耗时3年。1500多个日日夜夜,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研发人员向他报告进展或失败情况,他总是说不急不急,要精准、慢慢来。直到成功那一天,崔根良喜极而泣地说,每天烧钱”50多万,连续三年啊!我的心能不急吗?能不疼吗?可是,这是搞科学试验,是搞科学发明,是攀登科技高峰,不能因为我的情绪,影响科研人员的斗志,影响他们的发明创造!正是因为有了巨大的决心,有了这两股气,才能撑得下来!这个压力,崔根良扛住了!

  201087日,亨通自主创新研发的光纤预制棒终于成功面世。至此,亨通完全掌握了光纤、光棒的核心技术,奠定了中国在世界光通信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

崔根良凭着骨气与争气,率领他的团队经过极其艰难的探索和研制,彻底打破了一直被国外垄断的光纤预制棒制造技术,使亨通成为中国唯一掌握光棒尖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从而,完成了亨通光缆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变,完成了亨通从生产型向研发生产型的转变,完成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

 

“两肩挑”:肩负起对企业和国家的双重责任

从创办企业的第一天起,崔根良就秉持这样的信念: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必须有大责任、大担当,必须要担负起对企业的责任和对国家的责任。30多年来,崔根良始终践行着这两个责任

  在崔根良眼中,一个好的企业家必须对员工和客户高度负责,对员工要,对客户要。在亨通的发展历史中,无论企业遇到怎样的困境,甚至遭遇经济危机,崔根良都把企业职工的冷暖放在首位。亨通力缆公司的施娟永远不能忘记,1998年大学毕业后刚进亨通时,她一无所有,买不起房也成不了家。正是崔根良决策建造了人才公寓,再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他们,还允许他们先从公司借钱,让刚参加工作的那批新员工解除了后顾之忧。

  员工们常说:在亨通干活,环境好、待遇高,富有人性化,感觉上我们不是在为崔总打工,而是崔总在为我们打工。如果崔总不干了,对他来说只是个人财富上少了几个零。但对于我们员工们来说,可能就是失业崩溃、难以养家。亨通现有员工一万多人。崔根良常说,如果企业经营有闪失,做亏了,我对不住这一万多人和背后的一万多个家庭。他还常常对股东们说:我们的员工或家庭有困难,绝不能将责任推向社会、推给政府。他说:企业发展和员工幸福,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都是亨通人,在一个企业里干事业、求发展,一定要共建共享、共同富裕。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一家人幸福不算幸福,大家都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崔根良对他的员工十分关爱,对工作又格外的严格,有时几乎是尽善尽美。自创立那天起,崔根良就提出企业管理现代化、现场管理军事化、质量管理标准化、营销管理法制化、服务管理星级化。生产车间内,每位员工都划分了包干区域,所有设备都要求一尘不染。2008年秋季,一个外企考察团来亨通参观,崔根良亲自带领考察团走访车间。当来到并带车间时,考察团中一位客户突然从口袋中拿出一张纸巾,在并带设备上快速地擦了一下,惊讶地发现,雪白的纸巾上没有留下一丝污迹,这位老外伸出大拇指连声赞叹。送走考察团后,崔根良语重心长地对员工们说,客户对现场管理质量满意了,才会信任我们的产品质量。因此,现场不是后台,而是前台。

  企业小的时候是股东的,做大了都是社会的。在崔根良的意识里,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就是一个企业家对国家的责任。

  如今,亨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员工从原先的38人扩大到1.2万人,年纳税额从87万元增长到超过10亿元,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完成商标注册,相继通过美国ULFCC、挪威、英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的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健康体系等各类国际认证。在全球30多个国家设立海外营销技术服务公司,在南美、南亚、东南亚、南非、欧洲等地拥有研发生产基地,产品及服务覆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0年底,一条来自巴西的好消息:外国人干不成的事,我们中国人干成了!”全长1100公里、输送能力4000MW500 kV亚马逊河大跨越输电线路技术难题被亨通解决了。该工程自启动以来,曾多方寻求欧美日世界著名公司为其解决大跨越、重雷区技术问题,但都没有得到承诺性答复。亨通人通过几十次理论验算和模拟试验,凭借全球最长跨度、最大截面的亨通造OPGW完全解决了世界工程的难题。

这就是崔根良永远的中国心,在他看来,企业追求利润是眼前的问题,而把事业做大、为国争光却是永远的。亨通开发的国际领先水平的最大容量、最快速率、最低损耗光纤;自主研发的航空航天、军工装备特种光纤、光纤导航等系统,一次次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在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中,两次受到解放军总装备部的嘉奖;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科技项目190多项;拿到了2000多项国家专利、主持或参与150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制订……这一切让亨通声名远扬。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接见崔根良代表时,得知亨通产品用在埃塞俄比亚轨交线项目时,高兴地说:高铁代表高技术,还要继续努力!”

 

“两颗心”:书写出一个共产党人的无悔人生

  亨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光电行业航母,苏州市地标型企业。作为规模效益连年上升的大型企业集团掌门人,崔根良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怀揣着两颗心,一颗忠于党和祖国之心,一颗对社会大爱之心,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与职责。

  早在入伍当年,崔根良在一千多名三年以上老兵参加的军区军事大比武中,勇夺第三名,创造了当年入伍、当年立功、当年入党的奇迹。在创办企业的30多年中,他最为看重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他的企业在当地第一个成立党委、纪委、党校。有人问,一个民营企业,只要依法经营、按章纳税,把经营做好了,何必搞党建那套呢?”崔根良说:黄沙、石子、水泥、钢筋,没有水,粘合不到一起,只有用水的力量,才能把它们变成坚固的混凝土。党建在企业里就像水,能够增强凝聚力,党建就是生产力!”

  崔根良至今仍担任着集团党委书记。有朋友劝崔根良:现在企业做这么大,你日常需要处理的事那么多,何必还要亲自担任党委书记?”崔根良诚恳地回答,党建工作就是要一把手抓一把手。我不带头当书记,怎么体现党建工作的力度?”针对企业不断壮大,员工越来越多,很难了解到一线员工的生活、工作、思想状况,崔根良首创了党员干部结对联系职工制度,规定从普通党员到支部支委,从车间主任到集团高管,每人都要结对联系一定数量的员工,确保联系结对全覆盖。多年来,亨通把党的队伍建设与岗位竞聘制度双向融合,推行人才双向培养,目前公司管理层80%以上是党员。亨通党建已形成党委是核心、支部是堡垒、小组是阵地、党员是旗帜,党委与基层支部党建工作推进两级体系。

  正是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使得集团内1000多名党员就像1000多面旗帜,高高飘扬在集团各子公司内,成为各条战线上的先锋,为集团奋斗,为党争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信念牢牢扎根在每一个亨通人心中。

  20多年来,崔根良始终奉行真善不为人知的理念,视慈善为回报社会的终身事业。2007年,他响应省政府号召,与苏北经济贫困村开展村企结对挂钩,进行长期扶贫活动,多年来,为八个贫困村新修了水泥路、桥梁、村部办公及村民活动场所,累计捐资600多万元。20085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时,崔根良正在北京首都机场候机回上海。当听到这一消息时,他立刻指示随行人员换航班,去成都。到达震区后,崔根良顾不上到成都的子公司察看受灾情况,组织骨干员工加入到灾区抢险救灾行列,送达灾区的首批通信光缆就是崔根良的子公司——成都亨通光通信有限公司,随即动员各公司员工捐款捐物,累计达1000多万元。

  20126月,崔根良出差江西时发现,革命老区很多养老院、敬老院的生活设施还很差,没热水、没卫生间、没个像样的厨房,老人们出门看病更是难上加难。崔根良连夜打电话,组织工作人员到赣南原中央苏区摸清情况,以最快速度拿出扶贫方案。当年,亨通资助江西革命老区敬老院改造的鹤轩安耆项目正式启动,先后用三年时间,改造了井冈山、兴国、于都等革命老区25所敬老院,捐赠26辆多功能救护服务车,完善了现代生活设施,项目实施以来,受益老人达3000多人。有人问起为何要资助江西敬老院时,崔根良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区人民为新中国作出过巨大牺牲,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他们当年的奉献付出。饮水思源,作为一名党员,能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还不是应该的?”

  为推动亨通慈善事业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运作,2011年,崔根良捐资5000万元成立了江苏省首家由民政部直管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亨通慈善基金会,来帮助真正有困难的人。迄今为止,用于公益慈善累计捐赠超4.8亿元。崔根良也被授予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个人、中国十大慈善家荣誉称号。

  2012年,江苏省委将崔根良列入全省三创三先重大典型予以表彰,在全省掀起一波波学习热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多次刊登其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发广泛反响。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新浪网等百余家网站、论坛纷纷转载报道。人民邮电报、中国电力报等行业媒体持续关注报道崔根良及亨通的科技创新。当前,全国上下正处于全面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发展规划,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期,在更大范围内学习宣传崔根良同志的先进事迹,弘扬其敢攀高峰、敢创大业、敢为人先、敢争一流的精神,必将有利于在全社会激发创业创新的强大动力与热情,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伟大实践中,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