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11月3日公布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比2015年提高约12,进入两化融合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达30%,比2015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 该规划是为了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而制定的,部署了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新体系、推广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培育平台化服务新业态、营造跨界融合新生态、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等7大任务,明确了制造业“双创”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提升、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业信息安全保障等6项重点工程,围绕实施机制、财税金融、标准体系、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提出了5项保障举措,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方向、重点和路径。 规划对信息通信业提出了多项具体要求。在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产品服务方面,规划提出,“围绕提升智能产品在线服务能力,推动数字内容、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等业务资源整合,培育智慧家庭、智能家电、智能穿戴等领域的服务新业态。深化物联网标识解析、工业云服务、工业大数据分析等在重点行业应用,支持食品、药品、危险品、特种设备、绿色建材等行业发展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追溯监管、质量控制等服务新模式”。 在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方面,规划提出,“推动建设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分析、跟踪追溯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物流平台,提高面向工业领域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 在创新跨界融合发展模式方面,规划提出,“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构建智能汽车、智能家电、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新的技术体系、标准规范、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推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物流配送等能力的在线发布、协同和交易,提升中小企业精准、柔性、高效的供给能力。” 在加快智慧集群建设方面,规划提出,”围绕制造业集聚区的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提升改造,加快电网、管网、交通、安防和通信网络等配套设施改造,实施“互联网+”产业集群行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智慧集群建设和试点”。此外,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政策创新试点,探索行业监管、数据开放、公共服务、人才培养等推进机制,形成制造业区域发展新模式”。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主要亮点 “十三五”两化融合大有可为 “十二五”期间,我国两化融合顶层设计逐步加强,整体意识日益提高,发展成效不断显现,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同时,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仍存在整体水平不高、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不足、核心技术薄弱、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尚不健全等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全球围绕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愈演愈烈,以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为代表,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以打造国家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亟须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合,工业云、工业互联网、智能设备逐步成为制造业发展新基础,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新趋势,融合创新、系统创新、迭代创新、大众创新等正在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力。工业领域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日益紧迫,亟须加速完善工业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融合创新目标、任务更加清晰 到2020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提升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的“双创”体系更加健全,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日趋完善,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比2015年提高约12,进入两化融合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达30%,比2015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 七项主要任务包括:一、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新体系,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二、推广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引领生产方式持续变革;三、培育平台化服务新业态,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跃升;四、营造跨界融合新生态,提高行业融合创新能力;五、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创新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六、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七、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六个重点工程包括:制造业“双创”培育工程、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工程、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程、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工程、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程与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保障措施更加务实有力 组织实施机制方面,将建立健全两化融合协同推进机制,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落实规划总体要求、目标和任务。建立两化融合发展的跟踪监测、统计分析、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评估考核工作,确保规划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财税金融政策方面,将充分利用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资金、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等渠道,加大对两化融合共性技术开发、公共平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支持。完善和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中央企业创新投资基金、地方产业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支持成套装备、高端智能产品、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等重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并购重组。 标准体系政策方面,将整合工业、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标准化资源,加快建立适应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标准体系,推动建立跨界融合标准化技术组织。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重点突破的原则,面向重点行业和细分领域制定行业应用规范和实施指南。 人才培养方面,将完善激励创新的股权、期权等风险共担和收益分享机制,创造有利于两化融合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围绕两化融合急需短缺人才,在重点院校、大型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支持高校围绕两化融合人才培育设立相关学科,把两化融合人才培养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等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先领域。 国际合作方面,将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支持和鼓励制造企业联合互联网、信息通信、金融等领域企业率先“走出去”。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共同推广两化融合相关产品、技术、标准、服务,推动两化融合全链条“走出去”。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