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综合赋能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新闻资讯

四字读懂“苏州2022”

发布日期:2023-01-06      来源:光电产业网      作者: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      阅读:348 次

圆桌观察员 / 奉超


又到苏州“两会时间”。

2022年,有着太多的难忘和不易,如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盘点纪事,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也浓缩着一座城市一年光阴的故事。

昨天,在苏州市人代会开幕会上,市长吴庆文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开篇即提到的一个词:承压见韧

坚守“疫情防住、经济稳住、发展安全”的国之大者,苏州这一年承受了怎样的压力?面向全省“压舱石”之重责重任,苏州所表现出的“韧”,又透射着怎样的发展逻辑?

梳理报告全文,我们试着提炼出四个关键字,作为观察报告的四个角度和切面,感受苏州刚刚走过的这一年。

  

一路爬坡过坎一年极限争取“亮出”过人胆色

一年来,我们经历了非常之难、非常之苦。”——《政府工作报告》回顾这一年,连用了两个“非常”

非常之苦,环环相扣,由表及里。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风险加大。作为开放大市、经济大市,苏州受到的外部冲击可想而知。在这座城市里工作生活的人们,也能感同身受。

非常之难,催人清醒,危中寻机。

看块头。苏州是工业制造业大市,工业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根基,面对新形势,如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壮大工业支撑力,在做大增量的同时,加快提高质量?

看线条。苏州工业门类齐全、垂直整合能力强。如何更有效对冲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波动风险,加快产业链供应链迭代更新,不断向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高端攀升?

识难,迎难,克难。“非常”一年,淬炼了苏州“非常之精神、非常之力量”。

一揽子稳就业、保民生、强信心举措,对冲疫情影响。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9.2万户,年末用工备案实有人数超554万人、创历史新高。

2022年,创新集群建设坚定起步。苏州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规上工业总产值预达4.36万亿元,增长4%,工业投资增长6.5%。心无旁骛、专注制造——非常历练下的非常之能、非常之质,源出于此。


苏州以产业空间重构带动创新资源重组、实现城市品质重塑,充分调动各板块积极性,增强全市域整体合力与统筹协同能力。

“专注”制造,亮在显效。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苏州深耕25个重点细分领域,建立“八个一”工作机制。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新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省一半。承接中国商飞产业链、打造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多条腿走路”的工业制造格局正在苏州形成。

“专注”制造,彰显态度。中国是大国,必须要做强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因此,苏州的工业制造必须坚定走下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苏州制造业发展提出4句话:坚守制造业立市之基,强化“四链”融合,推动产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显然,苏州对于制造的“专注”坚定不变,这也将成为支撑苏州未来发展的一种特别的力量。

  

精磨城市基础优势,捶打“高水平”发展成色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打造韧性城市”,今年则“承压见韧”、“非凡韧性”定调社会经济发展,一个“韧”字,连续两年成为苏州两会的高频词,有何深意?

从新冠疫情到极端天气,城市的抗风险能力能否持续经受考验,直接关系到这座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城市“韧性”,源出于此。

如果城市是一个生命有机体,那么当非常情况发生的时候,城市能够快速有效应对,迅速恢复“机能”,保持正常运行。这便是危机下的城市“韧性”。


疫情期间,苏州各小区行动支部给每个楼道配备的志愿者联络员会定期在微信群里发送生活物资采购套餐目录,业主们可以根据自家情况进行选择,3天配送一次。

苏州疫情防控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发布消息,全市将根据疫情最新态势,按照精准、必要原则,如果没有突发情况,不考虑开展大规模区域核酸检测。

苏州将核酸采样亭改造成诊疗站后,相关机构即可就近为辖区内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及时帮助,配药还可用医保卡或电子医保结算,受到全网点赞。

去年2月13日,苏州4人核酸检测初筛呈阳性。10天之内,苏州累计开展核酸检测超过5590万人次,服务人口达到1550万的苏州,在最短的时间内,布设完城市运行“红绿网”。

紧随其后,市政府发布“助企纾困46条”“服务业20条”“金融18条”等系列政策举措,从财税支持、清费减负、外贸帮扶、政府采购等方面入手,城市与280多万市场主体克难共进。

苏州作为世界最大工业基地之一,开放发展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且不确定性很强。城市韧性,就是始终围绕人民城市的本质属性,全方位积累提升抗风扛压能力。在优化规划局部、基础设施和应急体系等“硬支撑”的同时,全力提升社区组织的动员能力、涵养共享共治的风险意识以及培育公民的科学素养,夯实能够应对各种挑战的“软实力”。

韧,不屈不折,柔以至刚。韧性城市,常葆耐力、深藏潜力、不乏爆发力:一方面具备应对外来冲击的缓冲和修复能力,另一方面,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能识危于微,化危为机

苏州求“韧”炼“韧”,立意在此。

  

细处落笔小处用力,稳稳节奏温润向上底色

16229,19768,19163。

这是近三年苏州《政府工作报告》的字数,印在《苏州日报》上,每年差不多两个版的体量。

同样是这三年,苏州实现GDP1.93万亿、2.27万亿和2.4万亿。与经济体量相比,2万字不到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谓字字珠玑。比如,今年报告里的几处细节,就让人过目不忘。

在确定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时,报告提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基本稳定,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基本稳定”、“稳中提质”、“基本同步”,没有鲜亮的数字,而是实打实框定速比、划定步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虚标、不喜大,力求“稳稳地落实”,给人“稳稳的幸福”。

苏州在全市十大板块搭建“企情直通车”平台,30家产业园、30家孵化器和100家重点企业设立首批共160家信息直报点,力求最高效率掌握企业需求,真心实意地守护营商环境这块金字招牌。

当前,苏州正全力实施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战略,向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全面发力。

苏州将依托太湖光子中心建设,进一步统筹全市光子领域,重点龙头企业、院所平台等创新基础。

目标精实,是发展务实的投射。在疫情复工复产之初,昆山就围绕纬创等13家龙头企业,第一时间梳理出产业链“树状图”,以此作为协调复工复产的“指挥棒”。

产业链是苏州的核心优势,也是苏州产业安全的底线。2022年,苏州实施1.1万个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累计14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落户,国家“东数西算”工程长三角枢纽江苏唯一节点落户吴江。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思路,正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变局中一点点“显”出来、“实”起来。

实字当头,把自己真正的优势看清楚、让核心的优势更巩固,发展的优势才能树起来。苏州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想为敢为善为,以人的精气神保有争先本色

过去一年,多重压力之下,每一道难关、每一项成绩,都展示着苏州士气,也激励着每一个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2023年主要任务”的布局,就透射着这股苏州士气——

新的一年往哪跑: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以上。

怎么跑“更”出彩: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大力度推动转型升级,更大力度推进创新发展。

因为“有”必须能:苏州有责任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探路先锋、有基础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有信心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所以一句话,敢字为先、干字当头。要时时、事事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新的一年,苏州就要保持在多重约束下求得最优解的精气神。

精气神,苏州的传家宝,也是苏州发展愈难愈战、屡战屡胜的不二法门。去年年中开始,市委常委会班子一连跑了7个月,做了一件事——“开方”。从“第一站”姑苏区,到张家港“收官”,半天考察、半天开会,十场专题调研,先后出台十个“支持意见”。举市委常委会之力专题调研县级市(区),逐一为板块发展厘思路、定方向、划重点,在苏州还是第一次。

“这一路小跑”跑出了苏州的精气神,也提供了一个观察切面:在形势极其复杂和不确定的发展环境中,如何抓主要矛盾,找到“解题思路”?如何静下心、沉住气,把改革发展稳定这锅水烧开、沸腾起来?

去年底,前后不到1个月的时间,苏州两次集中“包机招商”直飞三国,消息一出即冲上热搜。

去年底,苏州在全国率先组织包机赴日、法、德招商的新闻一度冲上热搜。1个月不到的时间里,政府两次集中包机,非常直观地展现出苏州当下的发展状态:抢时间、抢市场、拼服务。

对外极限争取、对内极限突破,要么不做,做就做到最好——苏州能在一众地级市中崛起并一路引领,这种深入发展肌理的“拼”劲“抢”劲,值得玩味。

拉得出士气,稳得住质量,提得起速度。

市两会谋划的新一年“蓝图”正徐徐展开。读懂《政府工作报告》里的2022年、把握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就能更深刻更全面理解苏州的未来。

新年是积累、是勃发,更是起步。



图片来源:引力播 苏州发布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