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综合赋能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商会新闻
新闻资讯

崔根良会长:科技报国 追“光”不止

发布日期:2022-03-22      来源:光电产业网      作者: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      阅读:671 次

以赤诚为笔

书写匠心报国热血答卷

是崔根良的真实写照

2.jpg

从七都镇上一个濒临倒闭的乡村农机厂,到全球排名前三的光纤通信企业,为全球光纤网络和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赢得世界声誉,亨通集团用了30年。

30年来,崔根良,这个退役通信老兵抓住了每一个“时代鼓点”,用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大胆涉足海洋开发、“一带一路”、5G+人工智能新基建、“东数西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让企业发展和国家富强“同频共振”,讲述了一个从无到有的传奇故事,走出了一条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康庄大道。

资本、技术、谋略、机会……外界对亨通集团的成功给出了太多的分析和猜测,崔根良有自己的答案:坚持、创新、反哺。




“坚守”是和世界“叫板”的底子

“坚持”始于理想,久于不甘心,终于信念。

崔根良与光电通信的缘分,始于1978年。那一年,通信营里传来捷报,一个20岁的新兵,创下了当年入伍、当年立功、当年入党的“神话”,他就是崔根良。彼时,对无线通信的兴趣也悄然在这个毛头小伙心中萌了芽。

退役后,崔根良回到家乡。1991年,他临危受命,接手镇上一家濒临倒闭的农机厂。站在一堆破旧设备面前,崔根良决定和通信“再续前缘”。“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要发展,通信是基础。”他暗下决心,要抢占先机,闯出一番天地。

没多久,吴江七都通信电缆厂正式成立。创业之初,无资金、无技术、无人才,更不知市场在哪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崔根良凭着“坚持到底”的决心和信念,一路“打怪升级”。4年后,七都通信电缆厂的通信电缆产销规模达到全国第一。

全国第一,没有放缓崔根良前进的脚步,反而让他滋生了更“大胆”的想法。一次偶然的海外考察带给崔根良的震撼,让他有了“全球化”的超前眼光。而同时期的部分企业,盯着的还是国内市场的蛋糕,再“安分”一点的,盯着的可能还是别人“吃剩下”的。

不安分,或许是崔根良对于通信行业另一种形式的“坚守”。这时,“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的概念还没有进入崔根良的脑海,他所坚定的,是“盯着世界一流做企业”。

这家从乡办企业脱胎而来的民营企业,从此开始了“借梯登高”之路:他要先不断增强自身的生产和研发实力,迟早有一天,要到国际舞台上和那些一流企业较量一番。

“借梯登高”的梯子,就是光缆。上世纪90年代,国内生产光缆的技术基本都掌握在国营大厂中,国际上能生产光缆的,也基本都是大企业。小小的一家民企,怎样爬上这个梯子?

崔根良自有办法。他一边“恶补”光缆知识,一边联系武汉邮电科学院,据他了解,那里已经建成了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国家光纤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或许,这就是一根必须紧紧抓住的“救命稻草”。写信、面谈、表决心……崔根良跟武汉邮电科学院负责人“软磨硬泡”,最终打动了那位负责人。

于是,武汉邮电科学院与吴江七都通信电缆厂合资设立“长江光缆联合公司”。华东地区的第一根光缆,就在这家公司被生产出来。

一家民营企业能够生产光缆的消息,很快不胫而走,国内外资本纷纷涌向亨通集团,让崔根良有了与世界一流企业“掰手腕”的底气和信心。于是,他马不停蹄地带着技术设备专家、顾问出国考察,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流水线和检测设施,为集团保质保量生产电缆光缆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亨通集团,拥有70余家子公司,布局海外11个产业基地,能源互联网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建全球100多个国际海洋项目,为全球海洋中心、海上风电与特高压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世界名片。

现在回头看去,崔根良对通信行业的“坚守”,就是亨通集团既能在国内一骑绝尘,又能和国际企业“叫板”的底子。“我在本行业坚守了30多年,坚守给了我发展的信心,碰到再大的困难都不怕。”崔根良说。


3.jpg

当年,勇闯“无人区”的亨通集团,凿出了一个光纤通信的“富矿”,却引来了更多的竞争者。如何刺破“内卷”、保持长久的领先优势?“唯有开拓新的田地。”崔根良字字铿锵。

创新,于古于今,都是通往成功的一条“捷径”,崔根良深谙此道。“创新不是说直接‘换道超车’、更改主业,而是在坚守本行业的前提下,研发新技术、完善管理制度,实现产品、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崔根良说。

他更愿意称创新为“精准创新”,这是从用户角度出发,解决市场急需或引领市场的创新,通过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引领前沿、找准策略,精准发力,解决限制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通观亨通集团的发展历程,最典型的“精准创新”应该是光纤预制棒光棒的研发。在整个光通信产业链,光棒代表着整个光通信领域最核心的高技术,甚至70%的利润都集中在光棒上。崔根良深知:只有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具有话语权。

崔根良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光棒的自主研发!

这次与其说是创新,倒更像一场“生死战”。为了这根光棒,200多名研发人员,熬了1500多个日日夜夜。崔根良几乎压上了亨通全部的家当,投入6亿多元科研资金,以平均每天“烧掉”50多万元的速度,全力开展研发。直到2010年8月7日,光棒终于制成,宣告了日美少数几家企业技术封锁与高价垄断的终结。

崔根良对创新的想象力不止于此。当前,世界正处于数字革命引发的第四次产业革命进入大数据的时代,“东数西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相继提出,以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数字技术革命催生着数字经济的发展。

这一次,亨通又一次紧跟时代浪潮,以创新的“笔法”,深入产业数字化的蓝海,发挥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为城市、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赋能。

事实上,崔根良早就敏锐觉察到了智改数转时代的到来。十年前,亨通率先启动工厂智能化、制造精益化、管理信息化建设,全力打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作、柔性化生产、可视化监造的智能制造先进模式和产业创新集群。这也为当前集团持续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埋下了伏笔”。

“近年来,我们通过 5G通信、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前沿科技与制造业不断融合创新,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工业互联网’的先进智能制造升级版,建成国家级智能工厂、数十家省级智能示范车间。”亨通集团执行总裁钱建林说,集团推动了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并成为示范企业连接上下游产业链企业1500多家,推动更多企业加快向产业数字化升级转型。

就这样,亨通依靠自主创新一步步结束了“三十年前中国光缆靠进口,二十年前光纤靠进口,十五年前光纤材料靠进口”的历史,把我国光通信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推动了网络强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4.jpg

“纯粹”的反哺就是最大的富有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是亨通集团步履不停的动力。“广大民营企业发展得越好,国家共同富裕的基础才能越坚实。”崔根良说。

对于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崔根良而言,参加全国两会意义重大。“不仅能够代表自己、代表吴江建言献策,也能及时了解国家发展动态和未来方向。”崔根良告诉记者,今年的两会让他对共同富裕的“民企担当”有了深层次的思考。

“民企稳健发展,促就业、增税收,就是对共同富裕最大的责任。”崔根良一语破的。

在他看来,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56789”中,特别是推动就业上,民企吸引80%城镇职工、70%农村劳动力就业,是中国就业的主渠道、蓄水池,而就业是共同富裕、全民富裕的“压舱石”。“我要把企业做大做强,让更多人愿意来亨通,在亨通实现自身价值。”崔根良说。

从乡村农机厂,到业务布局全球的多元化集团型公司,跟着崔根良“谋发展”的人越来越多。截至目前,亨通集团有员工2万多名。崔根良常说,如果企业做亏了,他对不住这2万多人和背后的2万多个家庭。

如果说让2万多人“过上好日子”是亨通和员工之间的“双赢”,那么成立慈善基金会、改造敬老院、捐款捐物、带动同行致富……则是亨通对社会最“纯粹”的反哺。

从亨通创立之初起,一路走来,崔根良没有停止过他的慈善事业。2007年,与苏北经济贫困村开展村企结对挂钩,进行长期扶贫活动;2008年汶川大地震,第一时间捐资捐物;2011年,成立亨通慈善基金会;2012年,改造革命老区25所敬老院;2020年至今,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展现“民企担当”……

截至目前,亨通集团用于公益慈善的捐赠已超7亿元。崔根良也被授予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个人”“中国十大慈善家”等荣誉称号。

“企业和社会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如果单纯为了自己赚钱,我早就满足现状了。”崔根良说。的确,如果没有对社会的奉献精神,33岁的崔根良不会放弃年平均六七十万元的稳定收入去接手破产农机厂,37的崔根良也不会在实现“全国第一”后再试水“全球化”,64岁的崔根良更不会在全面进入光纤通信世界第一梯队后,仍然坐镇一线。


4.jpg

“在迈向新征程中,民营企业要有这样的使命和情怀:办好企业就是最大的贡献,造福他人就是最大的富有。”崔根良说。

END

来源:吴江区融媒体中心七都分中心 陈洁 黄新泉 王炜 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