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12月时全球超大规模提供商运营的大型数据中心的数量已突破300。其中中国占8%。
随着人们对信息处理的需求不断增大,互联网企业早已将流量视为金钱,有流量就有钱。而数据中心是处理流量最重要的场所,中国市场又无比巨大,数据中心的迅速崛起,大型数据中心接踵建设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是因为数据量的不断攀升,我们就需要更高的带宽,有些时候,甚至网络带宽的高低已成为了影响数据中心业务部署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
数据中心网络主要采用以太网协议转发技术,回望这几十年的以太网发展史,网络带宽已经从最开始的1M发展到现在的100G。有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100G光模块的出货量接近100万只,100G光模块销售额也达到了11.5亿美元,相比2015年的4.6亿美元,增幅高达150%,2017年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要知道40G/100G的标准IEEE802.3ba也仅是在2010年6月才发布,距今还不到7年,可以太网从诞生到现在也不过才44年,从1M到10G用了三十年,而40G/100G仅发展了十年,速度提升却越来越快。如今40G端口已经成为数据中心的标配,作为数据中心的出口,40G的光模块出货量基本和10G持平,很快可以超越10G。而在一些大型数据中心,40G端口只能作为接入,用100G端口作为出口与广域网互连,这样一下子大大提升了网络带宽。虽然100G的价格依然比10G和40G高出不少,但依然阻挡不了数据中心对100G的旺盛需求。
100G带宽的数据传输会更快这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如果数据中心核心网络是100G互连,接入是10G互连,特定的业务决定了网络中有较多的突发流量,当出现100G打10G的应用场景时,依然会出现拥塞丢包。而且单端口100G采用的器件发热量都比较高,这给设备带来了严重的散热问题,所以处理好100G散热问题是各种100G设备面临的共同难题。
可见100G对于数据中心的网络配置的确是个很好的选择,但技术上还不是非常成熟,毕竟没有时间的沉淀,在具体应用上还需完善,而前脚100G刚大规模步入商用,很多人又瞄上了400G,甚至更高。其实在光纤里传输速度达到100G难度已经很大了,实现400G的难度将会更大。
网速的发展势必会越来越快,我们也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实现400G,而现阶段100G的相关产业还不完善,很多设备和器件价格昂贵,维护起来也不方便,懂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又少,一旦出了问题解决问题耗时时间长,反到给数据中心带来损失。
我们都知道,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板子,所以目前的数据中心建设应该将重心转移到如何优化数据中心业务处理上来,提升网络带宽只是数据中心建设的一个方面,提升速度的的同时更应注重网络质量是否能跟上,Google、Microsoft与Mellanox等科技大厂宣布成立了25G以太网联盟,着手制定25G/50G的以太网规格,在100G标准都已经出来并在市场上已经开始规模应用时,这些厂商反而提出了速率更低的网络规格,目的不言而喻。
流量增长带动光通信产业快速向上。
受益于全球网络通讯和数据通信需求增加以及IDC 市场的持续增长,光通信行业的整体需求依然稳健。根据Ovum 预测,2015至2020年间,全球光通信市场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数据中心市场:近两年行业增速维持在40%左右,两倍于全球市场的增长,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根据中国IDC 圈预测,2018年国内IDC 市场规模将达1390亿元,增速仍保持在40%左右。IDC 的高增速带动国内光模块市场发展速度略快于国外市场。电信市场: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15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2015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到4.7亿个,比上年净增7320.1万个,同比增长18.3%。光纤接入端口比上年净增1.06亿个,达到2.69亿个。
上游壁垒坚固、高速高集成仍为未来产业大方向。
国内厂商目前在光模块芯片上的积累较弱,大部分厂商仍然缺乏芯片自主研发能力。民营光器件厂商并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芯片研发,因此形成了行业内大部分公司承担光模块封装生产工作,芯片外采的商业模式。国内少量公司开始了芯片研发和高速产品的前期部署,但目前的芯片水平仅能满足自身10G 的产品需求,高速光模块所需芯片仍没有形成量产。未来在不发生颠覆性技术的前提下,具备核心芯片采购能力和在芯片领域能够实现自主研发的公司将获得先机。纯靠封装并且产品以低速为主的企业,将在市场的价格战过得愈发艰难。
高端光模块为100G 产品,国内部分公司已有相应能力,但主要市场仍被Finisar、Avago 等厂商把持,同时这类厂商仍向更高速率的400G 尝试突破。除上述沿着光模块当前发展路径继续往高速高集成的方向发展外,硅光技术也正逐步被一些器件厂商作为未来可能的路径之一,并付诸行动。国内厂商华为早在2013年就开始在硅光技术领域布局,当年收购了比利时硅光技术开发商Caliopa。
全球光模块厂商强者恒强、亚太地区角逐激烈。
据OVUM 统计,2015年全球光模块厂商行业前6的市场份额已超50%,格局稳定,集中度较高。Finisar 作为行业龙头,产品线最全面,囊括了数据中心和电信行业需求的几乎所有产品。而其它厂商则术业有专攻,比如Foxconn 的产品重心在数据中心领域,Lumentum 则恰恰相反。总体上,市占率更高的企业同时产品线齐备度也更高,可见产品线齐全对公司的市占率有积极的影响。相比国内厂商,外企因高速光模块出货占比大,毛利率水平更加优秀。
目前,国外和国内厂商在中国的收入均不断提升,短期将受益于中国下游市场的高景气度形成共赢,外厂在高速领域的市场突破将快于国内厂商;中长期的竞争不可避免,低速领域国内厂商拥有成本优势,未来有望逐步替代,高速领域国内厂商的发展较为落后,待解决芯片来源问题后,将能够对国外厂商形成替代。国内企业产品主要在国内消化,未来中国企业若想增加市场份额,开拓下游领先客户将成为主要方式,而华为、中兴、联想等国内大客户目前主要采购仍为国外厂商。因此,国内厂商通过产品技术提升获得市场认可是为收入体量和质量双重提升的正道。
总结来看,光模块行业未来竞争格局仍是强者俞强,治理结构优秀,技术储备领先,具备国际客户基础,市场认可度高的公司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
芯片仍受海外供应商制约,国内厂商高端产品大规模采购存在不确定性;下游运营商市场存在建设周期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