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关于调整互联网骨干网网间结算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显示,为加快推进网络设施建设和提速降费,促进我国互联网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互联网骨干网网间结算政策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
其中,涉及到三大传统运营商之间互联网骨干网网间结算新规则,即2020年7月1日起,取消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间的单向结算政策,实行对等互联,互不结算。除此之外,另一项新规也引起了大家注意,从1月1日起,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下调对中国广电、中信网络的互联网骨干网网间结算费用,下调比例不低于现有标准结算价(8万元/G/月)的30%。
回顾电信业网间结算历史,在3G、4G开始发展的时候,政府都会调整网间结算政策。对此,业内专家表示,此次调整网间费用结算是出于以下考虑,一是要推动5G的发展,二是推动通信业格局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由此看来,此次网间结算政策的再次调整,可谓是为5G网络建设铺路。我国5G网络建设需要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四家运营商共同努力推进,此时取消和降低网间结算费用,有利于形成5G大发展的格局。
中国移动成新规最大受益者
政策发布后,取消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间的单向结算政策,实行的“对等互联,互不结算”新规则对中国移动构成利好。此前,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之间的骨干网互联网网间结算一直是单向的,初期中国移动的网络价值低于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因此中国移动的用户访问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数据中心内的内容和服务所产生的带宽,中国移动就需要向对方支付相应的费用。
近年来,中国移动大力发展宽带业务,截至2020年1月底,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宽带用户数分别为1.88亿户、1.5269亿户、8409.6万户。从用户规模上看,中国移动宽带用户数已经反超电信和联通;从网络规模上来讲,中国移动现在骨干网的建设非常快速有效,已经不逊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的网络价值已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相当,具备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免费对等互联资格。
新规有利于加速5G网络建设
未来随着5G的发展,5G低时延、大连接的特点将带来更多的应用场景,例如未来智能驾驶中车联网以及车路协同的应用,其对数据包转发及时延的要求非常高。这就对跨运营商的流量互通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时调整网间结算政策将有利于实现流量在网络多层级的疏导,减少流量绕转,提高互通效率,让5G低时延应用场景更易实现。也有利于国家推动5G的全面建设,实现5G网络与应用协同发展的共同繁荣。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下调对中国广电、中信网络的干网网间结算费用,对于中国广电和中信网络来说可谓是实质性的利好。
中国广电自去年取得5G牌照,作为“新晋运营商”获得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今年1月3日,工信部向中国广电颁发4.9GHz频段5G试验频率使用许可,同意其在北京等16个城市部署5G网络;2月10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广电颁发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证,同意三家在全国范围共同使用3300-3400MHz频段频率用于5G室内覆盖,三家企业将通过共建共享5G室内接入网络的方式不断降本增效。
可以看到,如果不调整网间结算费用,中国广电在发展5G网络方面可能会面临中国移动在初期发展宽带业务时面临的问题:网络做的越好,结算费就会越高,就越难做起来。因此,这次对中国广电进行结算费用上的价格下调,也是为了增强中国广电发展5G的信心,对中国广电整个5G建设的投入也有很大益处。
与此同时,通过下调中信网络的间结算费用,也可以起到对民营企业比较好的扶持的效果。中信网络主要做专业网络,面向行业和企业用户,此次下调骨干网网间结算价格,对于中信网络来说也是利好政策。在行业与政企宽带市场,政策调整能够起到“劣势补齐、优势共享、鼓励竞争、提高服务”的作用。
价格战转向服务战,用户最终获益
对于行业监管部门来说,取消网间结算还能起到规范管理的作用,工信部进行政策调整的出发点都是提高网络服务质量,把价格战转变为服务战,最终获益的还是老百姓。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一方面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实现对等互联后,减少网间结算过程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无论是取消网间结算费用,还是降低网间结算费用,或许也会带来一定的用户降费空间。
对于做云计算、应用、视频等业务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取消网间结算会带来哪些影响?专家表示,取消网间结算会有一个市场的传递效应,这个效应不会那么快显现出来。取消网间结算从2020年7月1日开始实施,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传递给企业端市场,在政策实施初期互联网公司的感受是不明显的,但是后期政策的优惠会慢慢显现出来,也会提振互联网公司发展业务的信心。